2015-10-16
xredued04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1952年,我国颁布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第一次确立了直观几何知识在我国小学算术课程中的地位。《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要求。
2.A【解析】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是我国第一部把小学算术课程拓展为小学数学课程的大纲。它第一次从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明确数学教学的目标,对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起到了指导作用。
3.C【解析】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4.B【解析】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5.A【解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6.A【解析】反推法即学生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倒退到起始状态,得出要达到该目标需要什么条件,最后把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与问题提供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7.D【解析】《课程标准》统筹考虑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课程总目标和学段总目标都是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的。
8.B【解析】祖冲之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将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计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得到3.1415926<π<3.1415927,并求得π的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其中密率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的最佳值。
9.A【解析】由李淳风等人审定并注释了汉朝以来的十部算经,统称为《算经十书》,它是我国国家审定数学教科书的开端。
10.B【解析】因为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b,所以这个两位数可以表示为10a+b。
11.B 【解析】众数是指在一个数列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数;中位数是指对一组数进行排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后,正中间的一个数(数字个数为奇数)或者中间 两个数的平均数(数字个数为偶数)。从题中观察可得8出现了3次,出现次数最多,对该组数字进行排序(从小到大)为:7、8、8、8、9、9、10、 10,中间两个数是8和9,所以其中位数是(8+9)÷2,即8.5。
12.B【解析】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数中的加点叫作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叫作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作小数部分。
13.D【解析】矩形是一种平面图形,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同时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而且矩形所在平面内任一点到其两对角线端点的距离的平方和相等。
14.A【解析】通常加热到100℃,水沸腾是必然事件;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是不确定事件;明天会下雨是不确定事件;经过城市中某一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恰好遇到红灯是不确定事件。
15.C【解析】小学数学以探索为主线,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16.A【解析】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二、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教 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在数学探究过程中,设计出了大量的开放性、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同样存在目的性不强,答 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出现这样那样的答案。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只能做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评价使得我们的数学 课堂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远。所以,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开放性,更要考虑设计问题的目的性,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 可测,大部分学生能寻求到比较正确的答案。
2.【参考答案】
该案例适用于第二学段的各个年级,要求可以不同。可以分小组活动,分工调查关 键数据(如调查学校到北京的距离,如果是北京的学校就要改变长跑的目的地,比如,可以把目的地改为延安),学生分组集体讨论后,可以制订一个计划,自主提 出适合自己班级特点的“长跑方案”,比如,可以给男、女生提出不同的日跑量,提出哪一天跑到“中途某一个城市”,等等。
因此,这是一个灵活的开放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不同方案,同学之间评价不同方案的优缺点,推荐本班的最佳活动方案,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
3.【参考答案】
(1) 两位教师的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B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 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 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
(2)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 穷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平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 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