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章节习题:小学科学学科知识

2015-10-16 xredued04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1903年,小学正式开设科学课程,当时称为格致课。
2.A【解析】2001年颁布的《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主要特点有:(1)与时俱进;(2)高瞻远瞩;(3)系统完善;(4)灵活变通。
3.B【解析】小学科学课程通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三条主线,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所以不属于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的主线的是科学方法。
4.C【解析】近现代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第一个时期(1903~1948)、第二个时期(1949~1979)、第三个时期(1980~2000)、第四个时期(2001至今)。
5.C【解析】第三时期我国开始初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第四时期,较完善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开始形成,新的科学教材处于实验阶段。
6.A【解析】l904年“癸卯学制”颁布和实施后,科学教育以法令形式被正式纳入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开始初步进入制度化阶段。
7.D【解析】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其他三项也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但不是核心理念。
8.B【解析】人与自然是自然科学体系的中心概念。
9.D【解析】兴趣、态度、意志与人的情感有关,属于自然科学的思想情感教学目标。
10.A【解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自然科学课程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11.D【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人和自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只能在人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认识自然界以及认识人自己,建立人同自然相统一的辩证世界图景。
12.B【解析】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
13.B【解析】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视角)。
14.C【解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与科学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结果无关,只与科学学习的态度相关。
15.A【解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阴湿山洼中堆放着长满苔藓的腐木,并生活着多种生物,它们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6.D【解析】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
17.B【解析】技术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的总和。其可包括物体形态、智能形态、社会形态三个方面。
18.A【解析】小学科学综合性学习是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小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

1 2 3 4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