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9
luck_lee1101
四、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从诗歌主体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写一篇200字以上的赏析文章(12分)
我/用残损的手掌,
探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为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解析】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日本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戴望舒先生也被日本宪 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其中之一,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诗人憎恨那沦陷区,“这一角/已变为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土地支离破碎,国将不国。“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 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用“锦幛”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可见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的痛苦,一种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但诗人是深爱 他的祖国的,虽然诗人的手掌已残损,残损手掌的面积又更加小,可感觉还在,仍然要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一会儿“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感到“长白 山的雪峰冷到彻骨”,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之间滑出”。这强烈的触觉反差构成了独特的语境,在这种语境的作用下,“手掌”的内涵与外延之间产生一 种张力。“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时还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它受伤了,但依然是博大的,和广大的土地一样博大。
诗人形象化的思绪,以“手掌”的感觉来展示内心变化,把内心的创痛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深情的探索,犹如母亲抚摸孩子,又像孩子爱抚着母亲。正是通过这既超越现实又非常生活化的形象和动作,作者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审美距离。
“残损的手掌”既写实,又表明诗人有坚贞不屈的意志。诗人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残损的手掌从北向南抚摸着“长白山的雪峰”。 “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长白山位于东北,气候无疑是寒冷的,但“冷到彻骨”又分明是那抗日战争最 艰苦的年代中沦陷区人民的心境的外化。江南的水田里本来是有长有禾苗的,现只有蓬蒿,说明了沦陷区良田的荒芜。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荔枝花寂寞地憔 悴”,使人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南海的水和其他海的水一样,无疑是苦的,但 诗中的海水不仅是苦的,而且连渔船也没有,这分明是敌战区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的象征。抚摸这些苦难,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 关注。
诗人想象着用手掌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写出了侵略者的烧杀掳掠, 是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在愁苦中,他看了希望——“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蓬勃生春”的解放区,让诗人情绪陡然一 变。“残损的手掌轻抚”着那“完整”的“一角”,“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那么的柔软,那么的亲却,那么的令人依恋!这土地是美好的,是令人向 往的、五笔香甜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地,是美丽的地!贴切的比喻形象,体现出诗人在这里明朗、温暖的解放区土地上找到安慰,同时唤起了人 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 希望所在。“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比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 醒。“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用“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比喻水深火热的沦 陷区,来反衬出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寄予热切的希望,那里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
本首诗,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用两个部分安排来展示这“抚摩”的具体内容:上半部分是已经遭受日寇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下半部分是温 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成横向对照。诗人使用两套笔墨,前后对比,渲染出两种不同的冷暖色调,给读者以强烈的 刺激,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切,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五、请依照《九年义务制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要求,为《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内容监本卷第三题)这首诗,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20分)
材料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在群掠者的铁窗瞎写给祖国母亲的歌。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因为所描写对象的不同,诗歌 前后两部分词语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从而把较为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 来,是指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与恨、伶与悲、愁苦于希望。诗歌的描写对象虽多,单独起来却并无 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灰烬、锦幛、蓬蒿、憔悴、蝼蚁”等词语。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进行诗歌美读训练,在美读中品味诗歌言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理解诗中“用残损的手掌”附魔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而引发联想的构思,体会是个不同形象对比的作用3.把握诗歌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感情变化,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不管艰难困苦坚持爱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是个朗读训练
2.是个构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
3.是各种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诗歌言语,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不管坤苦苦坚持爱国信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由抗日抗战的电影的某个画面联系到抗日战争,继而到香港沦陷。
2.学生接受心目中的抗日英雄,继而联系到作者戴望舒先生。
二,初读、初品诗歌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技巧点拨,听诗歌朗录音,结合诗人及写作背景,初读体会情感,领悟诗意的同时,揣摩朗读者对诗句的处理。
3.练习朗读,初品诗歌
四个小组合作,1人朗读,三人纠正会提高。
点学生读,大家进行评价。
三、在读赏析诗歌
1.重点字词的累计与揣摩
2.倾听、朗读、反复的揣摩中,同学们对诗歌感情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就然我们从意象入手,进一步来赏析这首诗。
诗中提到的事物充满了鲜明的地域色彩!那么,它们的所属地分别是在哪里?请大家根据回个内容来回答:
明确:
湖—西湖,诗人的家乡
雪峰—长白山,吉林省东北
水夹泥沙—黄河流域,中原一带,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水田—江南,长江以南
荔枝花—岭南,五岭以南
苦水—南海,中国领土最南端
除了诗中所提到的这些明确的地点之外,诗中还有一些模糊的表示地点的说法,比如“灰烬”,在哪里?在“这一角”。“血和泥”在哪里?在“这一角”。“太阳”和“春”,“爱”和“希望”在哪里?在“遥远的一角”,在“哪里”?
提问:根据市人提到的内容,结合诗歌题目,展开想象,“我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象中,是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端知道最南端,最终同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描写,诗人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当然也有视、听、嗅的感受。诗人把较为广泛的描写对象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上,显示了构思的巧妙。(板书:构思巧妙)
结合背景体会:1.“这一角”,写的是沦陷区,放眼望去,只有灰烬,血和泥,满目凄凉,一片衰败,诗人流露出深深的忧伤,所以,“荇藻”和“水”“微凉”、“雪峰冷到骨头”所以“水田”里只有“蓬蒿”,“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南海”尽是“苦水”。
“那辽远的一角”写的是解放区。温暖、明暖蓬勃生机、爱、希望、太阳、春、热情的描写,“牲口一样的活着”。“像蝼蚁一样的死去”,两个比喻,更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来反衬解放区。哪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表现出作者的无限向往和真情流露的赞美。
体会:1.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是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像祖国母亲的抒情,表现出深广的忧愤。
2.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是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绘,表现诗人对解放区的向往和憧憬,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前半部分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副富有特征的小画点缀;
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区,从虚处入手,用亲切温馨的比喻(板书:鲜明的对比)
诗歌的前两部分从用词到情感表达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品读赏析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然后说说你的赏析或理解
词语运用方面,如:
1.这一片湖该是我家乡。
“该”是一个副词,“应该”、“也许”、“可能”的意思。这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诗人面对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家乡,那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惨象时,几乎无法辨认的悲伤之情。
2.尽那边,我焦灼的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苦”是一个形容词,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南海海水本身又咸又涩的特点,又是南海渔民不能正常打渔,不能正常生活的痛苦与无奈,表达诗人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之情。
3.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轻抚”是一个动词,指“轻轻的抚摸”,这个动词准确写出了诗人对“那里”,也即解放区的深情。
修辞手法,如:
1.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苗,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当年江南水田里禾草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情形和现在只有飞蒿和野草的荒凉、破败做对比,突出强调了诗人对以往美丽江南的怀恋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2.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荔枝花以人的思想情感,仿佛荔枝花也因为祖国受到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而瘦弱、面色不好看,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对祖国被蹂躏的悲愤之情。
3.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像婴孩手中乳。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和那里,也即解放区的关心比作是恋人和母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想到解放区时那种无比温暖、温馨、美好的感觉,表达诗人对于解放区的深厚感情。
五、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些句子,或用词讲究,或修辞巧妙,通过诵读,通过感受,最大限度地与诗人产生感情共鸣。
课后品读戴望舒先生的其他诗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
2.用形象说话是诗歌的典型特征。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附: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手掌的感受——构思的巧妙
忧愤与向往——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