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2
luck_lee1101
(2) 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识能力:就是指智力。
操作能力:是指导操作、生产劳动方面的能力。
社交能力:是指参加社会群体生活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保持协调的能力。
(二) 物理学习能力及其结构
1.一般学习能力及其结构
(1)一般学习能力:主要指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场所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形成的能力(亦称学习)。
(2)学生一般学习能力范围:包括各科学习活动都必须具备的一般智力因素,即感觉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还有语言表述力、操作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这些属于一般能力范围。
2.物理学习能力及其结构
物理学科学习能力是完成物理学科学习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专门能力,属于特殊能力范围。
物理学习能力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学习策略。
(1)认知能力:指对物理概念、规律、符号公式、图像和模型的辩认与理解能力。
(2)操作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解题和制作等方面能力。
(3)学习策略:包括认知方式、实验和解题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和自我评定。
物理学习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物理学习能力,主要做到: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安排物理学习内容;正确认识学生内部学习条件;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
(一)学习内容与物理学习能力培养
1.物理学习内容的安排和组织应遵循人类一般认识规律。
2.教学活动应从实际现象和实验观察出发引导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二)学生内部条件与物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1.正确估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
2.根据不同学生情况分阶段、分层次提高物理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物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1.在教学中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综合运用、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
2.贯彻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实践活动与物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一般把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称为实践活动。
为此,物理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与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有关。
1.让学生充分观察物理现象,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分析现象的本质特征。
2.让学生多动手进行物理实验,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
3.增加学生课堂内的独立活动量。
4.恰当地对学生提出练习要求。
中学物理教学中心理品质的培养
心理品质:即内隐的反应倾向,决定着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一)物理学习动机的培养
1.动机的概念和功能
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物理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具有三种功能:
(1)引起和发动学生学习物理活动。
(2)指引物理学习活动向一定的目标进行。
(3)维持增加学习物理的力量。
2.如何培养学生动机
(1)正确认识学生的物理动机的特点
动机可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初中生以直接动机为主,而高中生间接动机的成份显著增加。
(2)教师在每一次学习之前讲明本次学习的目的、意义、任务和要求以及本次所学内容的地位。
(3)及时向学生反馈他们学习的结果和成绩。
(二)学习物理兴趣的培养
1.兴趣:是指一个人为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倾向发展结果是向往和爱好。
2.如何培养兴趣
(1)创设物理“问题情景”引起学习兴趣。
(2)使学生面临实际任务把物理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去。
(三)学习物理的情感培养
1.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人的心理体验。
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科学、爱美的四大情感。
2.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1)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重要性认识,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
(2)物理学家传记或物理学史。
(3)充分利用教师的感染力。
(4)妥善处理学生在学习物理中遇到的挫折或发生的内心冲突。
(四)学习物理的意志培养
1.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与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2. 如何培养良好品质
(1)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困难做斗争。
(2)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促进性格的形成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的结合。
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动机、兴趣、情感、意志都属于性格特征。
第六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
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重要方法
(一)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1.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或过程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1)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物理对象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特征。
(2) 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本质属性的对象,即平常讲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3) 概念的分类:概念一般分为二类
①只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定性的物理概念)。
②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定量的物理概念)。
2. 物理规律
(1)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反应,即反映物理现象或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 分类
①物理定律:一般是指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经过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所获得的结论。
②物理定理(包括公式、原理和法则):一般是指从已知规律出发,用演绎推理等思维方法,推导出的结论。
(二)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重要性
1.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的基础骨干。
2. 使学生搞清楚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掌握有关的规律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1)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从认识论角度来看,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元和形式。
(2) 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二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3) 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物理的学习。
3. 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求
(一)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求
1. 为什么要引入某个物理概念和研究物理规律。
2. 是怎样进行研究的(研究过程)。
3. 通过研究得到怎样的结论。
4. 某个概念规律的内涵外延及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1) 明确引入概念和规律的原因(物理意义)。
(2) 概念和规律反映了怎样的属性及其联系。
(3) 物理量的量值及其度量单位。
(4) 适用条件及其范围。
5. 某个概念规律有什么重要应用。
(二)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律的标准
1. 掌握了它们的内涵和处延。
2. 弄清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
3. 弄清了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4. 具备了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技巧。
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复杂性
(一)从客观上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给掌握事物本质联系造成困难。
(二)主观上看,由于认识的主观片面性和中学生学习物理特点而妨碍概念的正确形成和规律掌握。
1. 对人的感官来讲,强的刺激掩盖弱的刺激,而反映事物本质成份中并不都是十分强的,这样有时反映事物本质的弱刺激被非本质的强刺激所掩盖。
2. 学生已有一些不正确的干扰和负迁移。
3. 学生并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常常把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东西作为依据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4. 学生对某些互有联系或有些相似的概念常混淆不清,不了解它们的本质与区别。
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一般过程
(一)加强实验,审慎地选择实验和事例,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
1. 教学过程必须从感觉经验开始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生动的、具体的感性认识,这是思维加工的原料,掌握规律的基础。
2. 根据有关概念,选择本质联系明显的感性材料。
(二) 重视科学抽象、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使学生理解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关键。
1. 物理概念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
2. 使学生参与并且理解科学抽象过程,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区别和辨别本质东西与非本质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得出结论。
(三)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是形成概念的根本。
1. 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文字表述概念,再译成数学表示式。
(1) 给概念下定义就是要揭露概念的内涵。
(2) 对定性物理概念要进行质的规定性描述,对定量物理概念既要有质的描述又要有明确的量值规定,量度的单位,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理解其物理意义。
3. 概念的文字表述要及时地返回到具体事例中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方法,明确其区别与联系。
4. 引导学生从物理概念之间的依存关系中进一步理解其物理意义。
5. 从相似概念“比较”中使学生了解形成概念的某些方法。
(四)形成概念要注意阶段性。
第七章 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一)物理实验的作用
1.为发展物理规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检验物理理论假说的正确性。
3.开拓物理应用的新领域。
(二)、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和定理的理解。
2.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3.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仪器的优良品质。
(三)、中学物理实验方式
1.演示实验 2.边教边实验(课堂实验) 3.分组实验 4.课外实验与制作
演示实验
(一)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指课堂上主要有教师操作表演的实验,有时也可以请学生充当助手或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操作
1.演示实验作用
(1)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更好的理解、掌握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有关物理现象或过程生动、深刻的印象。
(3)教师演示对学生实验技能和素养起一定的示范作用。
2.演示实验分类
(1)引入课题演示。
(2)建立概念和规律的演示。
(3)深化与巩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演示。
(4)应用物理知识的演示。
(二)演示实验在设计和表演方面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根据教学要求设计演示实验。
2.安全可靠,确保演示成功。
(1)演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
(2)坚持科学性原则,不得弄虚作假。
(3)为了确保演示成功,课前必须充分准备并进行试做。
3.简易方便。
演示实验要求简易方便,包括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由演示现象导出结论时,解说推理简单。
4.现象清楚、明显、直观。
(1)明显
(i)仪器尺寸要足够大。
(ii)物理过程变化要显著,“可见度”要高。
(iii)要使被观察的主体对比强烈,以利于学生看准目标。
(iv)演示的仪器放在适当高度的方位。
(v)注意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发展过程。
(2)直观
(三)在教学中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1.配合讲解,指导观察,思考要有启发性。
2.实验要与思维相结合。
学生边学边实验(课堂实验)
1.学生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做实验。
2.作用:学生亲手做实验,能更多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探究,培养实验技能。
3.一般步骤: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的途径。
(2)老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或对主要器材进行示范操作。
(3)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思考,记录数据。
(4)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5)应用练习。
具体方式可不拘一格灵活掌握。
4.要求:课前做好准备,课堂随时辅导。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里利用整节课的时间进行分组实验的教学形式。
(一) 课程设置的目的要求:
1. 掌握常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2. 学会正确进行观察测量、读数和进行记录。
3. 学会初步分析处理和运用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了解误差的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
5. 会写实验报告。
6. 培养学生严格地遵守操作规程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7.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护仪器的优良品质。
(二) 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通过分组实验,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这类实验常称为验证性实验。
2.为探索物理概念、规律提供感性材料和根据,这类实验称为探索性实验。
(三) 中学物理分组实验方式
1.并进模式 2.讨论模式
(四) 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过程
1.准备阶段
2.操作阶段:(1)预备性调试(2)正式操作实验(3)拆除整理仪器
3.总结阶段
4.完成书面报告
课外实验与制作
(一) 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在课外用一些简单的仪器或自制的仪器独立进行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很有效的补充形式。
(二)课外实验具备条件、类型
1.具备条件
(1)内容有意义
(2)实验方法一般比较简单
(3)实验必须安全
2.类型
(1)观察性实验
(2)课内教学的补充性实验
(3)小制作
(4)小型科研训练实验
(5) 趣味实验
(三) 布置课外实验注意问题
1.要注意对学生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2.要求写出观察实验报告。
3.大力提倡自制教具。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十一至十四章)
第十一章 物理教师进修教研科研
中学物理教师的进修
(一)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的标准
1.热爱教育事业、品德修养高尚、能为人师表。
2.有比较精深和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1)精深的物理知识(要求要有适当的高度,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2)广博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
3.懂得教育科学,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1)懂得教育科学。① 掌握物理教育教学理论。② 掌握教育心理学理论。
(2)具备全面的教学能力。①具备较高的智力水平。② 教学研究能力,包括独立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③ 实验能力。④ 语言表达能力。⑤ 观察学生个性特征的能力。⑥ 教学组织能力。⑦教学评价能力。
(二) 中学物理教师的进修
1.目前进修的途径有两种:(1)脱产进修 (2)在职进修。
2.要切实解决进修中的矛盾。
中学物理教师的科研
(一)中学物理教师科研内容
1.中学物理教学的一般理论研究
中学物理教育理论研究是较高层次的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课题主要围绕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教育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与结构、教育的性质与特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信息与控制、认知结构与发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物理教育教学比较等进行研究。
2.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研究(包括对大纲教材和辅助教材研究)
3.中学物理教学应用课题研究:包括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研究、物理实验方法手段研究、物理教学技术研究。
(二)课题选择
1. 课题选题的步骤
(1) 结合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初步酝酿课题。
(2) 对课题进行文献检索。
(3) 在初步检索和酝酿的基础上确定课题。
说明:
① 这样做的原因是要充分考虑研究课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② 选题可大可小,但对中学教师提倡课题窄一点,难度大一点。
2. 选题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2) 独立性原则
(3) 科学性原则
(4) 可行性原则
(三)中学物理研究方法(调查方法、实验方法)
(四)教学研究论文的撰写
1. 研究报告的撰写
① 研究的目的、意义
② 研究的方法过程
③ 研究结果或结论
④ 参考文献
2. 学术论文
① 题目(题名)
② 作者姓名及其单位
③ 摘要(中英文)
④ 关键词
⑤ 引言
⑥ 正文、结论
⑦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物理教师的素质
物理教师的基本素质——“335智能结构”
⒈具备三力
⒉掌握三术
⒊学会五法
一、具备三力
⒈动力——德的问题,愿干;解决方向问题,干一行爱一行,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师德作镜,含盖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部内容)(德能正其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优秀教师应该是思想品德高尚、言行堪为学生的表率的教育工作者;)
学生要学知识,又要学做人,教师只有既当好“教师”,又要当好“人师”,才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在言行上表现出双重人格,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 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说明身教重于言教,立身是立言的根本。
⒉精力——体的问题,能干;要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能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会合理地安排时间。
⒊能力——
智力、才能的问题,会干;才能称其职:教师在学识和才能方面应有如下的功底—具有广博 的文化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能够及时化解和排除学生中的各种矛盾和心理障碍等。教书育人是 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练好基本功,不断地探索教育的技巧与奥秘,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在教书育人中取得显著成绩。
(中国教育报97.4.19)
二、掌握“三术”
⒈渊博的专业学术
① 物理专业知识
—专业教学的需要,
居高临下的需要,
深入浅出的需要
要求:
高中教师—了解近代物理
熟悉普通物理
精通中学物理
初中教师—理解普通物理
熟悉高中物理
精通初中物理
② 数学知识
———加深理解概念、总结物理规律的需要,解决物理教学难点的工具,研究物理学的工具,开展物理教育研究的工具.
③ 哲学、逻辑学知识
———世界观及方法论问题,探索规律、定义概念的工具,教学研究的需要。
④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搞好教学及教学研究的基础
⑤ 电化教育知识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工作的需要
⑥ 计算机知识
———转变观念、提高基本文化素质的要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的需要,开展教育研究定量化的需要。
A. 以光束为基础解释平面镜成像
B. 以光束为基础解释透镜成像
⑦ 其它知识
———文学知识,物理学史知识,“三论知识”,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知识
2.熟练的实验技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突出物理学的特点;激发兴趣、建立概念、总结规律、突破难点的重要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3.良好的教学艺术
表达艺术(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叙述、概括、启发……;普通话;(言能明其志):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教师向学生“传道、 授业、解惑”,主要是通过讲授这种方式进行的。因此掌握语言艺术,学会 说话的技巧,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不 仅要准确、鲜明、生动,而且应该具有简明、形象、亲切、风趣等特色。做到状物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抒情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言志能使学生精神抖擞,说理能使学 生心明眼亮。教师有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不仅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能给自己增添几分诱人的光彩。
板书、板画
计划、形式、比例、条理、规范、美学(结构、线条)
简、准、快、美
演示实验的技术
科学性(实验、解释)、启发性、规范性、成功率;
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
知识要素——处理好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具体、整体、背景)
物质要素——展示现象(实验、计算机、模型)
方法要素
文学修养:丰富的文学知识、美的语言可以引人入胜。
诗歌中的科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张继 《枫桥夜泊》)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 小令 《忆江南》之一)
三、学会五法,开展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1. 物理的研究方法
总结物理规律常用的基本方法
a.实验归纳法
b.逻辑推理法
c.理想实验法
d.假说
2. 物理学的学习方法
学会运用数学工具研究物理
善于运用比较法
注意应用理想化方法
3. 物理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阅读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有序启动式教学法
4. 物理教育研究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文献法
设计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
(1)确定教材的基本类型:概念、规律、实验、应用(习题)、复习?
(2)分析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因素;
(3)确定方法教育的基本内容;
(4)制定方法 教育的目标要求;
(5)确定课堂教学程序(与原来的教学设计结合、渗透);
(6)教学检测(与原来的教学检测有机结合)
5.课程资源的开发方法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倡:
多学、多教、多干。
天天看一点!学一点!想一点!记一点!
第十三章 新课程下中学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
引言: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至2005年秋,我国中小学教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到课程 理念,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做出重大变革,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新价值理念。
一、知识结构的定义及模型分类
系统论观点认为,运动与结构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基本属性。作为反映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一种意识形态,知识也应当具有结构性。知识结构就是知识体系在个人 头脑中的内化状况,反映知识层次的构成情况。它的模型应该是立体的,包括各知识单元的数量、质量、类别、比例、相互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体功能。
合理的知识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应具有开放性、自我调节性、层次性、稳定性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其知识结 构必须相应于教育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优化。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个理论热点。关于知识结构的模型,从前已经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众多模型方 案。下面仅论述几种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常见的模型:
①“I”型知识结构
这种知识结构在传统教师中较常见。它强调知识的纵向深度,但知识面较窄,只专不博,不适应当今学科既大分化又大综合的趋势,也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②“一”型知识结构
这类结构知识面较宽,各种知识都懂一点,但均不深透,较缺乏专业知识。它对应的治学方式是:缺乏长期和短期的学习、科研指向,整个学习处于无计划、无目的的状态。这种知识结构像一把钝刀,在实际工作中缺少解决问题的力度,不能很好地支持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
③“T”型知识结构
这是综合以上两种知识结构的优势而形成的复合立体式知识结构,被一些学者称为刚柔相济的优化结构。横线部分表示有较宽广的知识面,直线表示有一门钻研较深 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倡导“博”与“专”相结合,以博养专,以专促博,专与博相辅相成。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拥有比较大的潜力,与前两种类型的教师 相比,将更出色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
④“π”型知识结构
这种知识结构是在“T”型结构基础上,又精通一门以上专业知识,即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精通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专业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专多能”的 人才知识结构。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点。”具备这种知识结构的人才因此具备更大的创 造潜力和更强的适应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对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想要更好地驾驭开放 程度更大的新教学体系,仅具备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新形势要求教师应具备更广博的知识基础,不仅要精通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进一步学 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知识,重视教学实践知识的积累,提升教学技能。对于一线教师而言,“T”型知识结构只能是旧知识结构向新知识结构的过渡。 想要真正意义上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以“π”型知识结构为教师知识结构调整的目标。
二、中学物理教师“π”型知识结构模型
我们以林崇德先生提出的,从功能出发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划分理论为依托,结合物理学科,初步建立中学物理教师的“π”型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包括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在长期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得出的课堂情境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由功能出发,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四方面内容。“π”型知识结构也主要由这四部分内容构成。
(一)文化知识
教师的文化知识在“π”型知识结构中充当其横线部分。一定程度上,它揭示教师整体知识素养的底蕴和潜力。信息时代下,作为知识直接传递者的教师必须实现文化知识由从前的单一、浅显向多元化、广博化的转变。
我们认为,新型中学物理教师的文化知识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与物理学知识联系紧密的自然科学知识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 性”,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关注过程性评价。作为教学的直接实施者,物理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物理学知识,同时要尽量扩充与物理学联系紧密的其他自然科学 知识,关注现代科技进展,如:化学中的电解、分子论、天文学中的行星运动、地理学中地震、生物学中的动物眼睛的成像原理、能量转换等等。在科技前沿内容 上,需了解近几年诺贝尔物理、医学、化学奖的相关内容,及时收集如磁悬浮列车、神舟飞船、火星探测器等与物理有关的综合应用知识,知道纳米技术、分子生物 学、超导材料研究等科技热点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了解在这些领域中物理知识、方法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情况。只有教师具备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结构,才能以全息视 角把握物理学研究对象,给予学生全面、科学的指导。而且,这些知识对于深化物理内容的理解,活跃物理教学,启迪学生思维都起到重要作用,将直接协助教师组 织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2、现代公民需具备的信息知识
具有合理、完整的信息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此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并积极推进各种信息手段与传统课堂的 整合,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需具有的合理信息知识结构,总体来看包括:计算机系统知识,多媒体操作知识,网络应用知识,信息加工、处理、传输及创新知 识,信息识别与评价知识等。
3、以科学哲学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类知识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各学科都有责任。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教育也应注意挖掘学科中的人文价值,重视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科学课堂需要重视以科学 伦理、社会能力、人文精神和生态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养教育。《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要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惟有知者才能教”,物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首先自身必须具有合理的人文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人文修养。而且,人文社科类知识是所有专业人才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部分知识的完善、协调将对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中学物理教师,其人文科学知识结构由于职业要求略有特点。除掌握一般的社会学知识而外,要突出以自然辩证法、科学哲学为代表的哲学知识内容,对管理 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应该有所了解,同时尽量扩展知识面,增加文学、宗教、艺术等知识储备,不断优化自身人文知识结构。新课程标准更强调“文理交融”。广 大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开阔知识眼界,打破学科思维定势,建构厚实合理的文化知识结构。
(二)本体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一个人最佳的知识结构,必须突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知识。教师的职业知识首先是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
物理学知识是中学物理教师“π”型知识结构横线上第一个纵向生长点。随着该类知识的积累、系统化,知识结构整体呈现出有明确方向的发展趋势,逐渐增强了它的实践性和生命力。
1、具备层次清晰、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的物理学知识体系,注意加强各知识点的横向联系
新课程标准及相应教材有一个显著变化是,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要求。但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学全过程开放程度的增加以及信息社会学生知识视野的开阔实际上都对教师的学科知识深度和系统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学物理教师需具备层次清晰、内容完整的物理学理论知识体系。除了要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物理知识而外,还要超越教材,从物理学科体系上掌握物理知识;要能 够正确运用普通物理的概念、理论物理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研究中学物理的有关知识。中学物理教师要“精通中学物理知识,熟悉普通物理内容,明确近代物理观 点,了解现代物理学进展”,要能站在高处对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
就具体知识点而言,教师要把握知识本质,对知识点有层层深入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必须充分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灵活采用对比、推演、归纳等方法向学生 呈现生动的物理世界,灵活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加强各知识内容的横向联系既是优化教师专业素质的必然,又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物理学本身是个联系紧密的知 识系统,教师应充分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积极尝试按研究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分类。
2、突出实验内容,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杨振宁先生曾批评国内大学物理教育,过于强调理论基础而轻视了物理学与自然现象、实验过程的天然联系,这样的教育呈现的不是活的物理学,仅仅是物理学的骨 干。我们绝大多数中学物理教师接受的都是传统的物理学教育。当今,STS教育已经成为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新课程中也大力倡导“从生活走向物 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面对挑战,广大教师必须反省自身物理学知识结构内容和结构是否过于“干瘪”,需要我们加以丰满和活化。
新课程强调物理结论和自然现象的联系,为此,教师必须注意收集重要结论得出的背景知识,突出相关实验过程、方法和现象,以丰富的感性材料充实、活化理论内 容。在这个“活化”过程中要坚持以实验内容为核心的原则,除了加强实验基本知识的积累,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操作知识,还需结合工作需要,熟悉 中学所用的基本仪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懂得一些物理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常识,掌握一定设计、制造、改进实验仪器的基本知识。此外,要留心收集物理结论 得出过程中的实验趣闻,努力还原重要物理结论建立的实验过程。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的改进过程及其间涉及的典型方案。
STS教育已逐步成为各国科学教育共同的改革方向,它主张在科学教育中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师要积极了 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情况,关注与物理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明确物理学应用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利与弊。如:了解几种物理射线在医疗中的不同应 用,神舟五号机舱内的中学物理知识,修建水库的利弊等等。这些知识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必然需要。
3、注重学习物理学史,加强物理学知识的纵向联系
物理学史能够帮助教师深入领悟物理结论的历史意义和重要性,加深对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理解。因此物理教师要注重学习物理学史,熟悉有关的物理学史料、科 学家生平和事迹。优秀的物理教师往往善于将物理学史知识与教学内容恰当结合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总体看来,物理教师必须具有雄厚的物理学专业知识基础。建构与实际充分结合的不断发展的本体性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也是其整体 知识结构得以展开的第一根支柱。但研究表明,光具备丰富的本体性知识并不是个体成为好教师的决定条件。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专业 知识的支持。
(三)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具体可分为: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条件性知识与本体性知识共同 构成教师的专业知识,从而将教师知识结构与其他人才知识结构区别开来。但研究表明,无论职前教师还是职后教师,他们对条件性知识的掌握都不够好,这是非常 值得我们深思的。
理想的物理教师知识结构中,条件性知识与物理学专业知识应该是并重、共同发展的。物理教师“π”型知识结构中,条件性知识是又一个有力支柱,也正是这类知 识将物理教师与普通物理工作者区别开来。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对学科作出教育学的解释,努力将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与课堂情境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学 工作的性质从一开始就要求教师精通条件性知识,具有构建“π”型双支柱乃至多支柱的知识结构模型的意识。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强调学生的个体差 异和多元化发展,实际上正是希望打破过去知识中心、学科本位的教育观念,是对轻视条件性知识的传统教师知识结构的一次批判。
结合时代要求,我们认为当前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加强条件性知识的学习。具体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心理学,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哲学、教 育史等。其中需特别重视现代教育观念的吸收、整理,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教学观、探究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教学的方法策略与方法方面,除了学好物理教学 论和物理教学法,要特别留意新的教学方法、策略及教学模式,尝试从其他学科中引入、迁移。此外,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评价标准和方式的变革。新的教学评价方 法是广大教师在改革中最不适应的方面,因而也就成为最需要补充的知识。
(四)实践性知识
如前所述,“π”型知识结构的人才具有更强的创造性和适应性。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其创造性主要通过其实践性知识集中反映。所谓“实践性知识”,是指教 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结晶,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情境性。拥有丰富实践性知识的优 秀教师,对教学情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更透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也更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恰当性。
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初始普遍缺乏实践知识。但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新手教师的实践知识结构都会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教龄与教师实践知识水 平二者并非高度正相关。这说明,实践性知识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水平有关,又必须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来获得。它具有明显的经验性、情境性,是一个 开放的系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探究式教学的引入使中学物理课堂的自由度、灵活性急剧增加。这一方面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师的课堂管理难度,对教师的 实践性知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尽快优化实践性知识结构是如今中学物理教师的当务之急。因此,物理教师首先要加强本体性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优化专业知识 结构,打好创新的知识基础;另外,在教学实践中,要借助于行为研究,不断反思、审视和分析自身对物理、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思维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物理教 学的目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对经验的认识等。反思不能只停留在对教学实践行为、教学经验的反省上,更重要的是能内化为实践知识,指向未来教学实践活动。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初步建立“π”型知识结构后最显著的创造性成果。他本身就体现着合理知识结构的开放性和旺盛生命力。发展壮大的实践知识最终又成为教师知识结构的一个支柱,为下一步的知识创新和结构调整提供支持;也为实际教学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新型教师知识结构的特点
结合新课程的要求,我们提出新型中学物理教师“π”型知识结构模型。这一模型较之传统教师知识结构内容更全面,结构更合理,能较好地满足新教育形势的要求,因而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性。具体来看,该结构体现了如下特点的转变:
(一)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新型知识结构强调在深厚文化知识基础上突出专业知识,提倡“以博养专,以专促博”的知识结构。在专业知识范围的界定以及内容选取上,充分考虑信息时代知识 大分化又大综合的特点,力求从更广阔的综合学科视野出发选取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内容。同时也更加强化了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强调文理融合,知识与科技、 社会、生活的充分结合。
(二)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新课程下的教学从理念到内容、形式全面走向开放。知识结构的开放性首先体现在结构的自我发展能力上。新型的教师知识结构能保持从外界吸收新知识的积极性, 并有效地将新知识顺应、同化到自身结构中来;其次,开放性还表现在结构的创造性和内部知识的自我生长能力上。“π”型知识结构突出强调不同专业知识的交叉 融合,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自我生长能力。
(三)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化
“π”型知识结构提供了使主体从不同学科角度选择有用信息的条件。与传统知识结构相比,它的创造性更强,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四)从经验型向学者型发展
新型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是研究型、反思型、负责任的教师。“π”型知识结构十分强调反思对知识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知识结构中,教师的思维活力将得 到有效的激发,反思能力也会迅速提升,能够自发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严谨的态度和系统的科学方法面对教学挑战。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不断地总结和提 高,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需求,成长为学者型以至专家型教师。
第十四章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
一、教学技能的概念和分类
心理学认为,“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巩固的、自动化的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关于教学技能的概念,众说纷纭。澳大利亚Cliff·Turng认为:“基本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系列教学行为。”莫里逊和马肯它尼亚则认为, “教学技能是为了达到教学上规定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极为常用的、一般认为是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方式。”R·F·Snow提出,“教学技能是由于行为及认 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列组成。”由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织编写、李克东主编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一书则认为,“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 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等等。[1]
虽然对于教学技能的界定,至今还没有得到统一。但是,上述种种界说,却都将教学技能视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或活动方式,这与教育心理学关于“技能”的界定是相 吻合的。因此,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有效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学理论,依据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进行教学设 计、教学研究、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方式。
目前对教学技能的分类有很多,值得重视的有以下这几种分类: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伦和瑞安从构成教学技能的多要素中抽出十四种要素设定为普通教学技能:1、刺激多样化;2、导入;3、总结;4、非语言启发;5、强调 学生参与;6、流畅提问;7、探索性提问;8、高水平问题;9、分散性问题;10、确认(辨析专注行为);11、图解的范例应用;12、运用材料;13、 有计划地重复;14、交流的完整性。[1]
英国的微格教学工作者特罗特把在教学中能够观察、表现、实行量化分析并为教师所熟悉的教学行为,设定为六种教学技能:1、变化的技能;2、导入的技能;3、强化的技能;4、提问的技能;5、例证的技能;6、说明的技能。[9]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的井上光洋提出五大类教学技能:1、教学设计技能;2、课堂教学技能(1.实质的技能;2.评价的技能;3.管理技能;4.决策技能;5.其它技能);3、学校管理技能;4、普通教学技能;5、明确课题实质的教学技能。 [1]
此外,国家教委在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工作技能划分为五大类:1、教学设计技能;2、使用教学媒体技能;3、课堂教学技能;4、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5、教学研究技能;其中每大类又细分为若干项技能。[1]
上述各种分类都有其合理的因素,本研究在借鉴各种对教学技能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和新一轮物理教学改革的新思想,依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 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的基本精神,按照物理教学工作体系,设想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能的结构,将其划分为八大类共31项。见下表。
表1: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能的分类
教学技能的类别 |
教学技能的项目 |
物理教学设计的技能
|
物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技能 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技能 教学方法的选择技能 编写物理教案的技能 “说课”的技能 |
教学媒体使用和制作的技能 |
教学媒体的使用技能 简易教具的制作技能 物理课件的制作技能 |
课堂教学技能 |
导入技能 教学语言表达技能 板书板画技能 教学体态变化技能 讲授技能 提问技能 讨论技能 设计探究方案的技能 组织小组探究活动的技能 组织班级探究教学的技能 应变技能 反馈技能 强化技能 结束技能 |
实验技能 |
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结论处理技能 实验设计技能 |
指导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技能 |
指导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技能 |
教学评价技能 |
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技能 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技能 教师自我评价技能 |
教学研究技能 |
教学研究技能 |
其他技能 |
最大程度利用相关资源的技能 |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探讨
1、中学物理教师评定各项教学技能重要程度的比较分析
对31项教学技能的重要性等级求平均并排序如下表2。
表2:中学物理教师关于各项教学技能重要性的评定
重要程度的排列编号
教学技能的项目
重要性等级
1 |
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技能 |
4.7455 |
2 |
教学语言表达技能 |
4.6909 |
3 |
讲授技能 |
4.6182 |
4 |
物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技能 |
4.5273 |
5 |
教学方法的选择技能 |
4.4909 |
6 |
实验操作技能 |
4.4182 |
7 |
指导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技能 |
4.3636 |
8 |
提问技能 |
4.3455 |
9 |
教师自我评价技能 |
4.2364 |
10 |
实验设计技能 |
4.2182 |
11 |
应变技能 |
4.1818 |
12 |
导入技能 |
4.1636 |
13 |
讨论技能 |
4.1455 |
14 |
反馈技能 |
4.1455 |
15 |
实验结论处理技能 |
4.0727 |
16 |
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技能 |
4.0364 |
17 |
板书板画技能 |
4.0182 |
18 |
编写物理教案的技能 |
4.0000 |
19 |
强化技能 |
3.9636 |
20 |
教学体态变化技能 |
3.9455 |
21 |
教学研究技能 |
3.9091 |
22 |
最大程度利用相关资源的技能 |
3.9091 |
23 |
设计探究方案的技能 |
3.8364 |
24 |
结束技能 |
3.8000 |
25 |
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技能 |
3.6909 |
26 |
组织班级探究教学的技能 |
3.6727 |
27 |
组织小组探究活动的技能 |
3.6545 |
28 |
教学媒体的使用技能 |
3.5818 |
29 |
简易教具的制作技能 |
3.5091 |
30 |
说课”的技能 |
3.4364 |
31 |
物理课件的制作技能 |
3.2727 |
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
(1)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技能的重要性等级平均分是31项教学技能中最高的。并且物理教学设计技能细分的五项教学技能中有三项的重要程度排在前列,它们包括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技能、物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技能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技能。
(2)其次是课堂教学技能中的教学语言表达技能和讲授技能。讲授教学是每门学科最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它的直接表现,比较能让学生接受。但是只有在教师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表达技能的基础上,才能使讲授教学更为显著。
(3)实验技能中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中学物理教师非常重视的一项教学技能。每门学科都有自己适合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就是物理学科里最好的教学方法,也正因为这样,他的重要性才会得到教师的认可。
(4)课堂教学技能包括11项最基本的教学技能,除了上面提到的教学语言表达技能、讲授技能,还有提问技能、应变技能、导入技能、讨论技能、反馈技能、板 书板画技能、教学体态变化技能、强化技能和结束技能(其中他们的顺序是按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列)九项基本技能,它们的重要性排列在图中处于中游。
(5)由于新一轮的物理教学改革,探究教学已经被列入教育专家的研究重点,所以在对教学技能分类的过程中,特意划分出探究教学技能中的三项技能(包括设计 探究方案的技能、组织小组探究活动的技能和组织班级探究教学的技能),并把它归类到课堂教学技能中。从图1中可以看到,对于这三项探究方面的技能,也还没 得到中学物理教师的重视。可能是物理教学改革正在实施,还没完全落实的缘故。再加上一些中学物理教师会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说讲授教学、演示教学、讨 论教学等等)更容易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
(6)另外,教师们认为教学评价技能中教师自我评价技能是最重要的,次之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技能,最后才是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技能。
(7)重要性最低的四项教学技能有三项是教学媒体使用和制作的技能。这一方面反映了媒体的使用还没有得到重视,教师的媒体使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也的确需要正确对待教学中的媒体,不要一味夸大媒体的作用。
2、中学物理教师评定八大类教学技能重要程度的比较分析
对八大类教学技能的重要性等级求权重平均并排序如下表3。
表3:中学物理教师关于八大类教学技能重要性的评定
重要程度的排列编号 |
教学技能的类别 |
重要性等级 |
1 |
指导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技能 |
4.3636 |
2 |
物理教学设计的技能 |
4.2400 |
3 |
实验技能 |
4.2364 |
4 |
课堂教学技能 |
4.0844 |
5 |
教学评价技能 |
3.9879 |
6 |
教学研究技能 |
3.9091 |
7 |
最大程度利用相关资源的技能 |
3.9091 |
8 |
教学媒体使用和制作的技能 |
3.4545 |
注释:
(1)教学技能重要性等级的计算方法: +
(2)重要性等级分值越高,也就代表该教学技能越重要。
(3)各教学技能的顺序按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列。
西方研究者对大学毕业的中小学教师考查 的结果表明,一旦达到或超出一定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线”,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就不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教学工作技 能,它与工作效果有较高的正相关。[6] 表3和图2显示:中学物理教师对八大类教学技能重要程度的评定等级都在3分以上,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各教学技能在 物理教学过程中都是重要的。
接下来对调查结果进行更详细的比较说明:
(1)重要程度居于首位的是指导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技能。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学生在中学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自主性学习。这个结果所体现的思想不仅与新课程理念吻合,还说明教师初步实现了学习主体观念的转变,也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科学性。
(2)物理教学设计技能:物理教学设计既包括对整个物理教学系统的规划,也是物理教师具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也强调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但往往倾向 于将设计技能视为课堂教学技能的准备,这就降低了设计技能对教学过程的规划、指导作用。对该技能的重视说明了中学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改革下主体意识逐渐增 强。不少教师已逐渐从单纯“教书”的机械操作式的思维中跳出,在了解并努力设计物理教学整体的过程中,正朝着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方向努力。
(3)居于第三位的是实验技能。这不仅与物理学科的特点有关,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 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新一轮的物理教学改革下,实验探究教学显然是物理教学实际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 题之一。再者,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所以中学物理教师对于必须掌握实验技能也是非常认同的。
(4)传统教学技能的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技能是整个教学技能的核心,教师只有掌握课堂教学技能,才能促使学生有效学习。过去教师培训一直非常强调该技能的 训练。教师在实践中也很重视这技能的提高。但调查结果显示,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程度在八大技能中仅居于中游。这并不是说教师认为该技能不重要,而是揭示出 教师已经开始在更广阔的教学背景下考察各教学技能。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师对自身教学技能的认识,已经呈现出较完整的态势。
(5)教学评价技能的主要思想在于帮助师生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整个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价,将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从统计结果看,教师对教学评价技能 重要性的认可居于课堂教学技能之后。特别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技能和教师自我评价技能,均有超过75%的老师认为是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但由于目前关于 新评价方法、工具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教师在评定时显得自信心不足,重要性等级分布比较分散。
(6)过去很多中学教师认为教学研究是大学教师或专家学者的工作。新课程标准中无论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还是自主开 发利用课程资源,都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教学研究技能已经引起一些教师的重视,但还需进一步加强。
(7)最大程度利用相关资源的技能是针对物理教学改革而提出来的,它是一项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近物理世界的技能。从调查结果来看,重要性显然不如其他教学技能。这还不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8)教学媒体使用和制作的技能在八大类教学技能中居于最后。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数教师对使用和制作教学媒体不熟悉、不善长,也可能由于一些教师认为现代 教学媒体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展现的教学效果不够好,对多媒体的使用存在顾虑。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调查讨论。但是,教学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教学是国际教育 的整体趋势。恰当、规范地使用媒体是现代化教学的显著标志之一。从研究结果看,加强对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媒体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