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5
xredued04
4、分析自我效能感理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发作用。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 化,三是自我强化。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所谓“期待”,包括结果 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个体预测到某—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 和被选择。例如,学生认识到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的好成绩,那他就很可能认真听课。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 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认识到注 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真正认真听课。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行为的 决定因素。
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一般来 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同时,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 (如运气、难度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