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6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016-07-15 xredued04


二、理解部分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 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则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 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他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4、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阶段。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一而变化。处于依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行为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1 2 3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