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6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建构主义

2016-07-16 xredued04


激进建构主义以这些思想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概念的形成、组织和转变,其研究之深入是各家建构主义中独一无二的,但这种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的一面则重视不够。

2.社会建构主义

与激进建构主义不同,这是主要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菲尔德和 库伯为代表。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怀疑,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绝对优胜的观点,但它又比激进建构主义稍温和。它认 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又在不断地被改造,尽可能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一致,尽管永 远达不到一致。

另外,它也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它更关心这一建构过程的 社会的一面。他们认为,知识不仅是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语言等符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 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做“自下而上的知识”。它从具体水平向知识的高级水平发展,走向以语言实现的概括,具有了理解性和随意性。而在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了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所以也可以称为“自上而下 的知识”。儿童在与成人或比他成熟的社会成员的交往活动(特别是教学活动)中,在他们的帮助下,解决自己还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理解体现在成人身上的“自 上而下的知识”,并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使之获得意义,从而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的发展,这是儿童知识经验发展的基本途径。

3.社会文化取向

这种倾向与社会建构主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它也受到了维果茨基的突出影响,也把学习 看成是建构过程,关注学习的社会性方面。但它又与后者有所不同,它认为,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 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所以,它着重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活动的差别。他们 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实际活动,并认为这些实际活动是以一定的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社会文化产品为背景 的。个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活动的目标。他们认为,学习应该像这些实际活动一样展开,在为达 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实际活动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学习某种知识。学生在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中都处于主动地位,而且在其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支持。这种观 点提倡师徒式教学,就像工厂中师傅带徒弟那样去教学。

1 2 3 4 5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