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0
xredued04
二、说教法
实验探究式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而确定的。
本节教学中有四点必须交代清楚:
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质量减少或消失,这是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出最初的结论。
2、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科学实验得出的,不是凭空设想。
3、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很抽象的,这是正确理解质量守恒的关键。
4、质量守恒的应用涉及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应用,这是学于致用。
三、 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必须采取引导思考、分析、讨论与交流、观察等方法,才能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原因,达到教学目的的效果。
本节教学中学生应注意以下三点:
1、实验是由学生相互配合演示的,要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和过程,从中可得出结论。
2、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抽象的,懂得把抽象的变为直观的,懂得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这是理解的关键。
3、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四、说教学设计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磷的燃烧,酒精的燃烧,硫、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蓝色的CuSO4溶液和无色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蓝色的Cu(OH)2絮状沉淀,Fe + CuSO4 = FeSO4 + Cu等等。这样导入让学生思考: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其他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跟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具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只知道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但是没有涉及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构建一个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对象,借题说事,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这样设置学生感觉惊愕、意想不到,当学生被问题难住后会积极的思考,由此产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发现和个人的发展,观念、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活动探究、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作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的猜想与假设: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①可能增加;②可能减少;③可能不变。
(2) 设计和实施实验。
在学生充分假设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强调认真观察和思考,做好实验前后的记录和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一连串问题的思考、回答,一方面可以拓展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也从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根据班级、学校的实际,选择分组实验可以缩短探究的时间,同时学生得到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学习,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设计多种类型的反应,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固体燃烧反应;金属与溶液反应;液液反应生成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