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热门考点:3.4教学组织形式

2015-06-11 xredued04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研究教师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教学组织形式是在人类教学实践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的,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被统治阶级所垄断,受教育的人数不多,因此学校教育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由一个教师对一两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不定修业年限和教学时间,不分年级、学科,年龄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例如我国商、周至隋唐时期的各级官学和私学,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各类学校以及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和宫廷学校等,均采用这种耳提面命、手把手、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这种个别教授因难于系统化、集中化,因而速度慢、效率低,只能适应当时学生人数不多且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的情况,带有“师徒相授”的性质。
(二)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有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始充实教学内容,扩大教育对象和教育规模,于是在16世纪的欧洲学校里开始出现了编班上课的新尝试。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后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使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最后,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种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民主化运动的兴起,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和弊端日渐突出,于是人们不断批评、抨击班级授课制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培养,阻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改革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出现了种种探索和尝试。这些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坚持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新的组织形式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实现以班级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环境;
(2)主张彻底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寻求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3)探索一种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索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 2 3 4 5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