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章节习题:教育的基本规律

2015-08-31 xredued04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题干的意思:“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这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A【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最基本、最内在的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
3.C【解析】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是由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掌握着教育权。
4.D【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由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掌握着教育权。
5.A【解析】“教育能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的一种表现,它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是经济功能的体现。
6.B【解析】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的变革,进而推动教育结构的变革。
7.C【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在同一政治经济制度下,各国的教育形式存在差异,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
8.B【解析】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第二,它的实践者本身和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9.C【解析】现代教育的发展逐渐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力量,题干中的内容体现了现代教育具有生产性。
10.A【解析】美国学者华勒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
11.B【解析】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12.A【解析】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是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的。
13.B【解析】学校文化具有三大功能,即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14.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学生文化过渡性的特征。
15.C【解析】学校文化中蕴含着道德因素,能调节人际关系,使之和谐有序,这是学校文化的规范功能。
16.B【解析】题干阐述的是学校文化的概念。
17.D【解析】D项属于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不符合题干要求。
18.A【解析】题干阐述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简称“人的发展”。
19.B【解析】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
20.D【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爱好、兴趣、特长等都不一样。因此,要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创立多种兴趣小组便体现了个别差异性。
21.B【解析】心理断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22.A【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表明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23.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24.B【解析】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25.B【解析】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教育工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6.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27.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中的互补性规律。
28.C【解析】“少年得志”“大器晚成”体现了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29.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
30.A【解析】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高尔顿、威尔逊等人。
31.C 【解析】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成熟”“需要”,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树大自 然直,人大自然长”的意思是对孩子无须多加管教,听其自然,像树长大了就会挺拔一样,人长大了就会成为人才。这种观点与内发论的观点一致。
32.A【解析】题干中的内容是霍尔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33.A【解析】遗传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总体上是呈递减趋势的,它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34.B【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出自洛克,他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35.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36.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7.D【解析】“狼孩”事件说明遗传素质仅仅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38.D【解析】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来。
39.B【解析】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40.D【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因素,环境、教育等外在因素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促进人的发展。
41.D【解析】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题干所列三条都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42.A【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3.C【解析】学校教育是由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负责,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4.B【解析】学校教育的一些特殊性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如目标明确、时间集中、有专人指导。
 

1 2 3 4 5 6 7 8 9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