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知识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保教知识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

2015-09-01 xredued04


二、简答题

1. [考点提示]本题考查学前教育原理部分的知识点。

[参考答案]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好幼儿社会性的教育工作。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最适合于幼儿学习有关利会生活,特别是人与人交往方面的知识及社会行为规范。因此,幼儿园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丰富幼儿的社会常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

(2)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教师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创造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与小伙伴友好相处。

(3)注重个别教育。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相互比较,发现那些在社会性方面存在问题的幼儿,并有意识地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和集体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改正缺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2. [考点提示]本题考查学前教育原理部分的知识点。

[参考答案]影响幼儿学习的外部因素主要有:

(1) 家庭条件,如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方法、养育态度,家庭经济、位置条件等; (2)幼儿园教育水平,如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教学的技能技巧等; (3)幼儿园的环境条件,如环境对幼儿身心的适宜程度(是否安全、优美、安静等),物质条件的好坏(如活动室、户外场地的大小,玩具材料的丰富程度等)。

影响幼儿学习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3. [考点提示]本题考查学前儿童发展部分的知识点: [参考答案]学前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一般趋势:

(1)3岁儿童仅能辨认上下方位; (2)4岁儿童开始辨认前后方位; (3)5岁儿童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认左右方位;

(4)6岁儿童还只能达到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的水平,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认尚未发展完善。

4. [考点提示]本题考查学前儿童教育原理部分的知识点。

[参考答案]为了使教育既符合幼儿的心理和认识特点,又能对幼儿施以积极的影响,幼儿园社会教育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适度性原则

教育的适度性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感,避免走极端,使教育达到最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目的,并时刻注意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不断予以调整。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适度性的把握就是要做到既要创造宽松的环境氛围,又要建立适当的规则。

(2)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 贯性就是作为教育者而言,对孩子的教育要求要坚持一贯,不能随着时间地点或者教育者心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一致性通常指不同的教育者对儿童的要求应该相 同。一致性所指的不同的教育者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即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和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一致性。一致性和一贯性囊括了对不同教育者、不同时间场合 的教育行为的要求,也就是说,不同教育者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应该保持一致,并长期坚持,这样才能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专门的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园社会教育有其专门的教育活动形式。专门的教育活动可以有目的地、系统地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性。 同时,幼儿园社会教育应该和其他领域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教育渗透于其他领域以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特点,它的相 当一部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发生在课堂上,不是由教师的直接教学所引导的。

(4)正面教育和个别行为矫正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正面教育就是 要使儿童了解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或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个别行为矫正就是针对不同幼儿,特别是那些社 会性方面表现出明显问题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运用行为学的原理,纠正其不良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在集体教育活动的同时,要进行个别行为矫正,帮助孩子们用好的行为替代其不良行为。 (5)认知、情感和行为相结合的原则

作 为个性特征的社会性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者有机结合的一个统一体。 在幼儿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认知是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行为是社会性发展 的最直接表现。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要把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促进积极的社会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 的发展。

5. [考点提示]本题考查幼儿园教育评价部分的知识点。

[参考答案]教师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评价目标要符合幼儿身心整体发展原则,避免偏重某方面而忽略身心其他方面的发展。 评价内容及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应是幼儿可以理解的事物及能够接受的方法,尽量在日常活动中进行,使幼儿感到舒适自然,毫无压力。

评价是要找幼儿的优点,发现和发挥幼儿的潜能,以提供适宜的教育方案,而不是在幼儿中搞“排行榜”。

评价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最好以幼儿自己的早期表现与现在的情况作比较,不要轻率地对幼儿进行相互比较。

评价时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参与机会,要接纳幼儿的看法,发展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让幼儿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增强自信心。

评价要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包括对幼儿连续的定期观察和记录、家长提供的资料、幼儿的学习作品等,客观地加以整理和分析,不存偏见。

评价的结果要清楚、有系统,并正面地告诉家长,使他们了解幼儿的发展进度,增强对幼儿成长的认识,以利于家园合作。

6. [考点提示]本题考查学前儿童发展部分的知识点。

[参考答案]幼儿期是人的性格初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为其今后性格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性格发展的特点是:

(1)活泼好动。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期个体性格的最明显特征之一,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幼儿都有此共性。

(2)喜欢交往。儿童进入幼儿期后,在行为方面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喜欢和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小伙伴交往。

(3)好奇好问。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表现在积极探索和好奇好问。好问是幼儿好奇心的一种突出表现。

(4)模仿性强。小班幼儿的表现尤为突出。幼儿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同伴,又分为即时模仿和延迟模仿。

(5)好冲动。情绪不稳定是幼儿性格在情绪方面的表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