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0
xredued04
21.(2013年真题)小菁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菁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菁不听。为此,小娜认为小菁不是好学生。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
A.惩罚与服从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道德伦理
22.按照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后习俗道德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 )。
A.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B.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C.遵守法规定向阶段
D.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23.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B.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D.遵守法规定向阶段
24.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属于道德的( )水平。
A.前习俗
B.中习俗
C.习俗
D.后习俗
25.(2012年真题)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根据柯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 )阶段。
A.惩罚与服从
B.社会契约
C.维护权威或秩序
D.普遍伦理
26.( )是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A.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B.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C.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D.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27.下列不属于中学生品德发展基本特征的是( )。
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B.自我意识增强
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D.初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28.研究表明,( )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A.初一年级
B.初二年级
C.初三年级
D.高一年级
29.( )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A.家庭
B.学校教育
C.社会因素
D.同伴群体
30.( )不属于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内部因素。
A.同伴群体
B.认知失调
C.态度定式
D.受教育程度
31.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弗洛伊德
B.费斯汀格
C.桑戴克
D.韦纳
32.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称为( )。
A.认知失调
B.道德认知
C.品德
D.态度定式
33.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是( )。
A.从众
B.服从
C.依从
D.认同
34.(2012年真题)学生能理解并接受他人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将这些特点纳入自己价值体系,说明品德发展达到( )。
A.服从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35.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36.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于( )阶段。
A.依从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37.根据( )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A.斯金纳
B.班杜拉
C.布鲁纳
D.桑戴克
38.( )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A.有效说服
B.榜样示范
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39.(2014年真题)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认识,共同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 )。
A.有效说服
B.树立榜样
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40.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需要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 )。
A.选择阶段
B.批判阶段
C.赞赏阶段
D.行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