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章节习题:品德心理与发展

2015-10-20 xredued04


二、辨析题
1.错误。
【解析】品德反映人的社会性,是个体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2.错误。
【解析】人的品德是在它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变动性的矛盾运行中形成的。个体品德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随着人的发展,社会对它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必要。
3.错误。
【解析】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中学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可能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这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4.错误。
【解析】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
5.正确。
【解析】品德的知、情、意、行具有统一性。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多种基本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四种成分既各有其重要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品德的完整面貌。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四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
6.错误。
【解析】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一个人只有在产生了正确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才会以情感为指导产生强烈的道德意志,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而非道德意志。
7.正确。
【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即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他认为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8.错误。
【解析】柯尔伯格认为,个人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9.正确。
【解析】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了。
10.错误。
【解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具有很大作用,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1.错误。
【解析】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

1 2 3 4 5 6 7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