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0
xredued04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构成了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1)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道德概念、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
(2)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4)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
2.【参考答案】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参考答案】
(1)外部因素。
①家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奠基的、直接的、重要的,主要表现在家庭的气氛、家长的人格修养、家庭的教养方式三方面。
②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校风和班风、教师的楷模作用、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对学生品德的影响方面。
③社会因素。社会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念、社会风气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电视节目、各种广告、网络等大众传媒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榜样的作用不容忽视。
④同伴群体。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2)内部因素。
①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②态度定式。态度定式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
③道德认知。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④智力因素。研究表明,智力程度与品德的发展呈正相关。
⑤受教育程度。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提高。
此外,个体的年龄、情绪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参考答案】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