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素质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综合素质题库> 中学综合素质

2016教师资格证统考中学《综合素质》热门考点:5.4写作能力

2016-03-14 xredued04


2.总结

工作总结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避行理性的思考。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总结要以工作计划为依据,定计划总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

总结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基本情况、成绩和做法。经验和教训、未来工作目标等。

其他应用类文体,如调查报告、述职报告等教师也应掌握。

二、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如臬说文章中心主旨好比骨架,那么材料则是血肉。骨架明晰,血肉丰满,文章才会言之有物、情真意切、生气充盈。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是剪裁加工材料。

(一)材料来源

1.材料的来源之一是自己的生活体会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我们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细心体会外界环境,或触动你的心灵,或牵动你的 情思,或引发你的思考,或启迪你的智慧。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 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古人见柳思离别、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等等,储备材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 的心灵受到了触动,及时把它挖掘出来。

2.材料的另一个来源是课本

充实文章内容,课本素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仓库。积累课本素材,可以从关注名人开始,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等人的诗词、典故,这既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作文的语言,巧妙的提升作文档次。

如写“仁义英勇”的特质有烛之武凭借他的智与勇,说退秦军;刘邦明知去鸿门赴宴有生命之忧,但他义无反顾赴宴了,最终凭着胆识和机智得以在鸿门宴上脱 身;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畏惧,愿与和氏璧共存亡,最后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英勇保护了赵王的颜面。也可以利用课本内容本身进行论 证。如写恒心毅力或逆境成才的《游褒禅山记》,用“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放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来论证坚持的重要性。 《伶官传序》中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因此,可以用此文内容来论证“居安思危” 的重要意义。还阿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阐释,注入时代精神内涵。如:

(二)组织、剪裁材料

丰富储备材料后,还要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作文材料的剪裁加工,主要包含取舍、详略、组织等基本环节。

1.取舍

取舍,是材料的组合,是指根据文章中心思想表达的具体需要精心选择适合的材料。精心选择,应以求真、求新、求精为准。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 情。”选材求真,就是要选那些有自己的真实体验、真情感悟的素材。刘禹锡说:“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选材求新,就是要独辟蹊径,彰显自己的 个性:或采撷跃动着时代脉搏的材料,或推陈出新,以新的视角对旧材料进行个性化的挖掘,赋予其新内涵。“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选材求精,就是根 据文章立意,以百里挑一的严格态度遴选材料,使所选材料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和表现力,方能获得窥一斑而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

2.详略

详略,是指表述材料、说明观点时用笔的轻重、繁简。《文心雕龙熔裁》篇中说:“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字删而意阙,则短乏而非核;辞繁 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他所说的“删”和“敷”,就是“详”与“略”的处理。确定材料的详略,一要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与文章主题密切关联的,当详;联 系不紧的,可略;毫不相干的,则删。二要顾及读者的情况,议论性文章中,读者有所了解或容易接受的材料,可从略;反之,读者感到生疏或难于把握的材料,则 须从详。在抒情性文章中,易于激发读者感情、引发他们共鸣的材料,从详;一般材料,从略。三要结合文体的特点,在记叙性文体中,为了突出重点,显示出疏密 相间的结构美,对于某个能突出人物个性的精彩细节常常用详笔,而对跨越较长时段的事件则可能一、两笔带过;在议论性文体中,作为主要论据的材料应详写,辅 佐性的材料自然要简略些,如此才可收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3.组织

组织,是材料的组合,是指根据材料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将材料合理归类使用。组合材料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用来说明同一问题的材料要互相支持、扶助, 而不可互相矛盾、排斥。但是,有些表面看来“相反”,实际上体现着对象(人与事)的多面性、复杂性,或者能够在对照中相辅相成地揭示对象特征的材料组合, 却又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二是根据材料的性质和份量,决定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排列顺序。写记叙文,刻画主要人物,可正面描写,精选最能突出人物个 性的事例、细节;可侧面烘托,精选其周围人物对他的评价来映衬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可反面对照,通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言行对比,突出其个性风采。写议论 文,摆事实讲道理时,可运用正反对比突显、同类并举强调、面上概括数例与点上个别举例相结合、类比引申、比喻阐释等多种技巧来组织论据,以增强论证的说服 力。使用一组同类事实论据,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力求举例有条不紊。

三、具有布局谋篇。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中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的具体形式。它就好比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没有它,各种材料就犹如一团乱麻,不能形成一篇文章,主题也无从揭示。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开头、主体和结尾。

(一)拟写标题

“题好文一半。”好的标题往往是传达文章主旨、内容和意蕴的“眼睛”,它可以为文章画龙点睛,增添色彩,从而诱人阅读。标题的形式要求有:文题相符、简洁醒目、明确具体、新颖别致。拟写标题的基本方法有:

1.点事实。“事实”指事情的实际情况,实有的事情。点事实,就是把材料中反映的某一事件或问题简单概括出来做为标题,也可以直接引用材料中的原话做 标题。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所涉及的事件或问题,一般是材料中的一个点或一个面。这个点或面往往最能反映材料中心,最具有代表性,能够激起作者的强烈感 情。如《我的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点论题。论题往往是在材料中提炼概括出的材料的共同主题。点论题也就是说标题告诉读者该文的议论范围。其特点为标题中含有“说…‘谈…‘论…‘讲”“议”等词语。如《谈微博时代的网络问政》《谈诚信》。

3.点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最基本的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中心论点是议论 文的灵魂。用中心论点做标题,可以鲜明的告诉读者作者的见解和观点,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可以一目了然。此种标题多用判断句或陈述句形式表达。点论 点是写作题目拟定最常用、最推崇的一种拟题方法。

在准确拟定题目的基础上,通过引用名言、巧用修辞等方法对题目进行优化,尽量使题目新颖灵活,用个性化特点吸引读者眼球。优化题目的方法有:

(1)引用法

引用法,是指在拟定标题时,由于其论述的主题或范围与某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古诗文句、影视片名、歌曲名等意思相吻合,直接把他们引过来做标题的一种拟题方法。

①引用名言警句

【示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②引用成语典故

【示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③引用古诗文

【示例】《言必信行必果》

④引用影视片名

【示例】《阳光总在风雨后》

(2)修辞法

修辞法是指采用一定的修辞格进行拟题的一种方法。在现代汉语中,大约有21种修辞格,比较常用的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排比、对比、夸张、反语、设问、反问、顶真、反复,共12种。题目拟定常用的辞格为以下几种:

①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一种辞格。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会;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用比喻辞格拟题,可以使标题生动、形象、新颖。

【示例】《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

②借代,指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借代与比喻不同,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也就是利用 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而比喻重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采用借代辞格拟题,可以使题目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示例】《对“五道杠”少年不妨多些宽容》《“范跑跑”跑掉了良心》等。

③双关,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恰当地运用双关,一方面可使题目幽默,饶有风趣;另一方面也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题目的表现力。

【示例】《填鸭添压》《因材施教还是因“财”施教》《教育部门合作有“形”更要有“行”》等。

④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对偶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示例】《严中有爱爱中要严》《营造温情氛围呵护学生自尊》《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抢”人才不易“聚”人才更难》等。

⑤其他,作文题目拟定有时也用反问、比拟、反语、夸张等辞格来拟定。

【示例】反问:《近朱者必赤?》

反语:《教语文要学会“偷懒”》

1 2 3 4 5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