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5
xredued04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少年期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自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 省思维,但靠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 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他们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 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他们的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 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青年初期
这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 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 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 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 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5、认知方式的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沉思型认知方式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冲动型认知方式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惟一正确的解答。而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