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6
xredued04
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临近,推荐中学教师资格证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 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 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受习惯所支配。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以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 代表。
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一)苛勒的经典实验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一顿悟说。
苛勒的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在单箱情境中,将香蕉悬挂于黑猩猩 笼子的顶板,使它够不着,但笼子中有一箱子可利用。在识别箱子与香蕉的关系后,饥饿的黑猩猩将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在更复杂的叠箱情境中, 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间的重叠及其稳固关系后,也解决了这一较复杂的问题。苛勒在另一个实验中,把黑猩猩置于笼内,笼外放有食物,食物与笼子之间放有木棒。 对于简单的问题,黑猩猩只要使用一根木棒便可获取食物,复杂的问题则需要黑猩猩将两根木棒接在一起(一根木棒可以插入另一根木棒),方能获取食物。在复杂 的棒子问题情境中,最初只见黑猩猩一会儿用小竹竿,一会儿用大竹竿来回试着拨香蕉,但怎么也拨不着。它只得把两根竹竿拉在手里飞舞着,突然之间,它无意地 把小竹竿的末端插入了竹竿,使两根竹竿连成了一根长竹竿,并马上用它拨到了香蕉。黑猩猩为自己的这一“创造发明”而高兴,并不断地重复这一接棒拨香蕉的动 作。在第二天重复这一实验时,苛勒发现黑猩猩很快就能把两根竹竿连起来取得香蕉,而没有漫无目的的尝试。
(二)完形一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顿悟虽然常常出现在若干尝试一错误的学习之 后,但不是桑代克所说的那种盲目的、胡乱的冲撞,而是在作出外显反应之前,在头脑中要进行一番类似于“验证假说”的思索。动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似乎是在提出 一些“假说”,然后检验一些“假说”,并抛弃一些错误的“假说”。而建立和验证“假说”,必须依赖以往的有关经验,因此学习包括知觉经验中旧有结构的逐步 改组和新结构的豁然形成,顿悟是以对整个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为前提的。动物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整个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出现。换言 之,顿悟是对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途径之间关系的理解。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 认知。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例如,在黑猩猩接棒取物的实验中,黑猩猩不是因为偶 然看到棒子,拿起来玩耍,偶然得到笼外的食物;而是往往先看一看目的物,考虑到所要达到的目的,再开始接棒取物的。它的行为是针对食物(目标),而不仅是 针对棒子(手段和工具)的。这就意味着,动物领会了食物(目标)和棒子(工具)之间的关系,在视野中构成了食物与棒子的完形,才发生了接棒取物的动作。由 此可见,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进行结构重组、不断地构建完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