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6
xredued04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 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看作是一个 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他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 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以提高其学习兴趣。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 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有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需要),教师如能善于促进并调节 学生的探究活动,便可激发他们的这些内在动机,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2)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表 象是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须语言的帮助;图像表象是借助图像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象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 进行。至于究竟选用哪一种呈现方式为好,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题性质而定。
(3)程序原则。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它们对学习者来说,有难有易,不存在对所有的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的程序。
(4)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知道结果应恰好在学生评估自己作业的那个时刻。因为知道结果过早易使学生慌乱,从而阻挠其探究活动的进行;知道结果太晚,易使学生失去受帮助的机会,甚至有可能接受不了正确的信息。
总之,根据结构主义教学观及其教学原则,为了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 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在引导学 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为宜。其次,应根据中小学生 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 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