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0
xredued04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即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A【解析】题干阐述的是备课的含义。
3.A【解析】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集体备课是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
4.D【解析】备课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备课可以减少教师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
5.D【解析】批改作业不是备课的基本要求。
6.B【解析】做好课时计划是备课环节中的写好三种计划的内容。
7.A【解析】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备课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
8.A【解析】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9.B【解析】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应该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制订出来,以指导该学期或学年的教学活动。
10.C【解析】课时计划是教师备课中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又叫教案。
11.D【解析】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需要有意识地收集教学资料,为上课做准备。
12.B【解析】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信息、情感交流和行为作用的主要环节。
13.B【解析】单一课和综合课就是按照一节课所完成的类型数划分的。
14.D【解析】以上都是一节好课的标准。
15.A【解析】上课是连接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桥梁,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
16.D【解析】“不做任何约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是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7.D【解析】教师批改作业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
18.A【解析】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它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
19.D【解析】“④”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非课外辅导的要求。
20.C【解析】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21.A【解析】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教育,在教学中做到“教书育人”。
22.A【解析】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王老师讲解岳飞的事迹,赞扬岳飞的爱国精神,使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23.C【解析】见贤思齐的意思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这与题干所述的教学原则无关。
24.A【解析】第多斯惠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直接把真理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体现了教学中要贯彻启发性原则。
25.A【解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启发性原则的体现。
26.D【解析】“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它,“温故而知新”是说复习旧知识会有新的收获,体现了巩固性教学原则。
27.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8.C【解析】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
29.C【解析】学生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0.C【解析】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规律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次序,应循序渐进,体现的是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31.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32.B【解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的意思是听说不如自己亲眼看见,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才是可信的,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33.B【解析】西邻五子各有不同,根据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4.A【解析】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墨子的观点正是体现了量力性原则。
35.B【解析】考查讲授法的含义。
36.C【解析】讲授法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因材施教。
37.B【解释】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
38.B【解析】题干阐述的是谈话法的含义。
39.B【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教具,演示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李老师正是应用了这种教学方法。
40.D【解析】题干阐述的是演示法的概念。
41.A【解析】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42.D【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
43.D【解析】实验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王老师正是应用了生物实验的方法。
44.B【解析】发现法是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45.C【解析】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应用范围有限,有些抽象的知识不能通过此法来掌握。
46.A【解析】题干阐述的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47.A【解析】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48.B【解析】我国古代的私塾是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典型模式。
49.C【解析】就教学管理来看,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学生入学、毕业、退学等学籍管理没有制度化。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
50.B【解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51.C【解析】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难以适应所有学生,而只能适应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52.A【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当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3.D【解析】题干阐述的是道尔顿制的教学组织形式。
54.C 【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教学过程 的形式阶段论,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最后以教育学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55.B【解析】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56.B【解析】外部分组,即取消按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
57.A【解析】内部分组,即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
58.C【解析】特朗普制是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别自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59.B【解析】教师组织学生到事情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现场教学。
60.C【解析】题干阐述的是复式教学,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61.D【解析】题干所述是特朗普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