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0
xredued04
二、辨析题
1.错误。
【解析】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2.错误。
【解析】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3.错误。
【解析】生存教育是向学生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生存教育不只是面1临灾害时的自救。
4.正确。
【解析】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又是积极参与德育过程、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双重地位与作用。
5.正确。
【解析】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6.错误。
【解析】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7.错误。
【解析】在品德发展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没有必要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
8.错误。
【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要素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即这四个心理要素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理智主义”,也要注重“情感主义”,注意二者的结合。
9.正确。
【解析】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与一般的活动和交往不同,是一种教育性活动和交往。它具有引导性、目标性和组织性;它是教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10.正确。
【解析】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学生心理上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
11.错误。
【解析】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是由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等决定的。
12.正确。
【解析】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具有教育性。从学科性质划分,教学可以分为思想品德课与各科教学。
13.正确。
【解析】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专门途径。思想品德课可以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备做人的道德知识,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4.错误。
【解析】各科教材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各科老师应该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并不仅仅是政治老师的事。
15.错误。
【解析】说服教育法又叫说理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它是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16.错误。
【解析】孟子的“自省、自强”体现的是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