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5
xredued04
③教学过程的规划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维持课堂纪律的又一重要条件。不少纪律问题是因为教学过程规划不合理造成的。因此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都应认真对待。
4.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遵循的课堂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有以下特点:第一,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第二,尽量少而精,内容表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应做到:首先,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其次,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合理布置学业任务;再次,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
(3)做好课堂监控。教师应能及时预防或发现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纪律问题,并采取言语提示、目光接触等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律品质,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 之一。教师应做到: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强课堂纪律的目的性教育;其次,引导学生对学习纪律持有正确、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纪律情感体 验,进行自我监控;最后,集体舆论和集体规范是促使学生自律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对其加以有效利用。
(二)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1.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
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
2.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进行了分类。
奎伊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
人格型问题行为带有神经质特征,常常表现为退缩行为。
行为型问题行为主要具有对抗性、攻击性或破坏性等特征。
情绪型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学生过度焦虑、紧张和情绪多变而导致社会障碍的问题行为。
我国也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
行为不足主要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和从不发生,如沉默寡畜等;行为过度主要是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如经常侵犯他人;行为不适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但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如上课时放声大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