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6
xredued04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 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有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以及设在问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 指:①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②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③射,主要是射技教育;④御,是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 术教育;⑤书,是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⑥数,是简单数量计算教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堪称首创私学的大师,他的私学创办时间之长 久、规模之宏大、教育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最著名的。墨子也曾创办私学,规模和影响也很大,与孔子的儒家私学并称为“显学”。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 鸣的盛况。秦汉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明显提高,学校教育的继续发展,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出现了“太学”。汉武帝以后,采取了董仲舒提出的“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的选士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养士制度的发展,也是后 世科举制度的前身。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 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官为吏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限 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此四书成为教育的基本 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经书的背诵上。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 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绪31年(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爱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 堂。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的教育也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古代印度宗教至高 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种等级:①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祭司,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②刹帝利,为军 事贵族;③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④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上述前面两个种 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 义。
佛教与婆罗门教这两大教派都敬奉梵天,主张禁欲修行。但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英国殖民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