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15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押密卷(十)

2015-06-06 xredued04


二、简答题
21.答:儿童记忆中所保留的信息容量,起先是很少的,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学前儿童记忆容量增加的主要表现如下。
(1)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据研究,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所谓信息单位,是指彼此之间没有明确联系的独立信息,这种信息单位称为组块。儿童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的记忆广度。许多研究材料说明,7岁儿童还没有达到7个信息单位的广度,随着年龄增长才能达到成人的记忆广度。
(2)记忆范围。记忆范围的扩大是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婴儿期,由于接触的事物数量和内容都很有限,记忆的范围极小。随着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外界交往范围的扩大,活动的多样化,记忆范围也随之越来越扩大。记忆范围的扩大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有关。随着信息加工能力增强,每一个信息单位中所包括的事物越来越多。
(3)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新旧知识相联系,可使储存的新信息内容或成分增加。儿童形成工作记忆以后,可以在80秒左右的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提高。
总之,儿童记忆容量的增加,主要不在于记忆广度的扩大,而在于把识记材料联系和组织起来的能力有所发展。正是这种能力,使儿童能够识记并保持更多的范围、更广的知识和经验。
22.答: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根据不同的角度,想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
(1)根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①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形成某种形象的过程,无意想象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为实现某个目标,完成某项任务所进行的活动,都属于有意想象。
(2)根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①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②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的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23.答:(1)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取向,将课程内容作为是预设的东西,规定了教师应该教什么,儿童应该学什么。其长处在于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强,但是,这一取向使课程内容成为课程编制者规定儿童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一定是儿童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东西。
(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将课程内容看成是学习活动的取向,把其关注点放在儿童做些什么方面。对课程内容持这种取向,会使课程编制者设计和安排大量的活动,并让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但是,这往往是儿童的外显活动,不是儿童对课程内容的同化,不会从根本上引起儿童深层次的心理结构的变化。
(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把课程内容看成是儿童的学习经验,认定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获得课程内容,主要取决于儿童已有的心理结构,取决于儿童与环境之间的有意义的交互作用。对课程内容持这种取向,会使课程编制者关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关注儿童学习经验的获得。但是,儿童的经验主要还是儿童自己的心理体验,这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课程编制者和教师都难以把握,容易使课程内容过分泛化。

 

1 2 3 4 5 6 7 8 9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