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15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押密卷(十)

2015-06-06 xredued04


24.答: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生活活动包括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如厕等,所用时间约占幼儿在园生活时间的一半,对幼儿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应把握以下各要点。
(1)从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各幼儿园所处环境条件不同,幼儿在园中生活的组织也不尽相同,故应从本园的实际出发,还要从各班年龄实际出发,建立起正确、合理的生活常规。生活常规建立在每个生活活动中。合理的生活常规对幼儿是可操作的、有助于幼儿顺利进入各个生活活动,应避免形式繁琐的不合理常规对幼儿的束缚。
(2)在生活活动中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园中每日重复进行的各种生活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好时机。保教人员应将习惯与能力的培养长期坚持下去,对幼儿有一致性的要求,同时还应视环境及幼儿个体的状况,灵活对待,不宜强求千篇一律。
(3)日常生活活动是施教的机会。每天的生活活动,占据了幼儿在幼儿园中大部分的时间,幼儿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以促进幼儿保教目标的实现。
(4)日常生活活动中的保育与教育,需要保育员与教师的默契配合。在各种生活活动中保教人员的分工责任要明确、具体,创造好条件,让幼儿去做他们能做的事。保教人员通过示范、帮助、要求与鼓励,让幼儿逐渐学会生活自理,逐渐自立,养成生活有序、生活自理的好习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
25.答:(1)为幼儿创设互动的学习环境。幼儿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在孩子的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伙伴、教师和家长。幼儿可以从与同伴和成人的交流中获得认同和归属感。活动区课程恰恰为幼儿创设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开放的空间,提供了有利于游戏和社交的场所。同伴之间相互观摩、学习、启发和激励是经常性的,也是活动区教育模式的一种必然。活动区教育中,教师将教育目标融入其中,老师的指导与幼儿的主动学、与同伴的交往一气呵成,幼儿在多方的互动中,调动其学习内驱力。
(2)为幼儿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由于遗传、环境、生活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幼儿的气质、性格、体能、智力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个别差异。活动区教育基于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在区域设置和材料投放上不仅需要考虑幼儿的群体共性,更在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上有它的优势。在活动区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的自我能力、自我情感也能真实的流露出来,这是集中教育活动所不能承重的。活动区的活动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循序渐进的“最近发展区”。活动区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能够引发孩子对事物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促进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3)为幼儿提供静态和动态相平衡的课程。活动区活动与幼儿园的集体体教育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各自具有不同的、不可替代的优势。集体教育活动具有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较大范围的信息传递和集体智慧的相碰撞与交流的优势,它稳定性强,可以称之为静态课程;而区域活动则可以满足孩子自主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给孩子更加充分、自主、愉悦的学习与游戏空间,其课程内容变化性较强,可以称之为动态课程。这两种课程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偏重于哪一个方面,集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该与活动区活动目标相融合,活动区应该是集体活动的补充与辅助、延伸和拓展的一种教育形式。集体与区域课程在幼儿园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相互转化与灵活运用成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趋势。

 

1 2 3 4 5 6 7 8 9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