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课程》章节习题:课程概述

2015-08-31 xredued04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书,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D【解析】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斯宾塞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3.A【解析】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4.C【解析】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不经上级批准不能任意改动。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5.B【解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
6.B【解析】教材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折中式组织三种。其中,心理式组织是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教材组织的出发点,使学生愿学、乐学的组织形式。
7.C【解析】过渡式排列方式是为跨入新学段和升入高年级的学生学好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而适当提前安排有关奠基内容的教材编排方式。
8.B【解析】螺旋式的编排方式是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
9.D【解析】教材是指供课程教学所用的资料,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课外活动不属于教材。
10.A【解析】课程计划是对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11.C【解析】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12.A【解析】分科课程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强调知识本位。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本位和经验本位。
13.A【解析】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14.D【解析】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卢梭的“新学校”运动。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
15.D【解析】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辩证唯物主义不属于活动课程。
16.B【解析】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17.C【解析】综合课程的主张是英国教育家怀特海1912年率先提出的。
18.C【解析】综合课程的形式主要包括相关课程、广域课程、融合课程和核心课程四种。
19.D【解析】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20.D【解析】必修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
21.C【解析】必修课旨在体现社会对人才的统一要求,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必修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达到社会的统一要求,形成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基础。
22.C【解析】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的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学风等。
23.B【解析】选修课程指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决定是否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24.C【解析】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倡导的理念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相符的。
25.C【解析】我国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分科课程。
26.A【解析】显性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显性课程是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教学的主要载体。
27.C【解析】“隐性课程”一词最早于杰克逊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出现。
28.A【解析】显性课程具有显露性、计划性、行政性、规范性、可评估性等特点。其中,计划性是其主要特征,是区分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的主要标志。
29.C【解析】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三类。开发学生潜能是显性课程的内容。
30.C【解析】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审定和统一管理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发设计的课程;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组织和实施的课程。
31.D【解析】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儿童、社会、知识三大方面。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
32.C【解析】1933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由泰勒领导的评价委员会;1942年评价委员会发表“史密斯一泰勒报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泰勒也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33.D【解析】目标模式由美国著名“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提出,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34.B【解析】泰勒认为最主要的是必须根据继续性、序列性(即后一经验是在前一经验基础上的泛化与深化)、综合性的标准来组织学习经验。
35.B【解析】过程模式是指课程的开发不是为了生产出一套“计划”,然后予以实施和评价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修正。因为所有的这些都集中在课堂实践中,所以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36.B【解析】情境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劳顿和斯基尔贝克。其中,劳顿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论是该模式的理论基础。
37.B【解析】活动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一种学科形式,它打破了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其最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脱离书本而亲身体验,以获得直接经验。
38.C【解析】社会中心课程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课程的最终价值是社会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的运载工具。学生应该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9.C【解析】永恒主义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是:永恒理性课程价值取向,“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复古式”是课程原则观;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40.B【解析】活动中心课程理论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育应以儿童实际经验为起点,从做中学;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41.D【解析】题干中是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中心观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提倡发现法学习。
42.B【解析]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43.A【解析】提出在“学科结构”基础上的“发现学习”观点的是结构主义课程流派的代表人物布鲁纳。
44.C【解析】社会中心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45.A【解析】最有影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车里霍尔姆斯和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等。
 

1 2 3 4 5 6 7 8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