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31
xredued04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1)课程计划是对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2)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
(3)教材是指供课程教学所用的资料,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狭义的教材主要指教科书。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参考答案】
课 程计划是对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 (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课程计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了全面安排,是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不经上级批准不能任意改动。
3.【参考答案】
(1) 分科课程也被称为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 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2)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3)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
4.【参考答案】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
5.【参考答案】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儿童、社会、知识三大方面。
(1)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儿童因素)。
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地用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制约着课程开发的方向,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对课程的门类、程度、编排方式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学校课程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经济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门类,政治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的管理和课程的方向。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人才的需求也会造成课程内容上的差异。
(3)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文化和科学技术、学科知识是课程开发的知识来源,对课程的开发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直接影响课程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科学技术和学科知识的进步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种类、内容和结构;学科的特征和性质还决定着对学科知识的选择和组织。
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社会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制定和开发起着理论的导向作用。
6.【参考答案】
分科课程也被称为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强调知识本位。
(2)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7.【参考答案】
泰勒模式即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任何层面的课程必须回答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评价或评价结果)。
8.【参考答案】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流派主要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其主要观点是:
①主张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由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构成的。
②在课程上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
③提倡发现法学习。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其主要观点是:
①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②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其主要观点是:
①永恒理性课程价值取向,“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②“复古式”课程原则观。
③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9.【参考答案】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亦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课程的理论。它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
(1)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3)课程知识和课程价值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4)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5)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10.【参考答案】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学校课程论的影响的不断扩大而产生的一种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车里霍尔姆斯、多尔。基本观点如下:
(1)课程目标的灵活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支持课程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模糊性,教学要根据具体实际制定恰当的、适合学生实际的课程目标。
(2)课程是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多尔设定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替代泰勒的基本标准或原理,强调课程实施不应拘泥于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3)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后现代主义者要求消解学科边界,甚至最终取消学科本身,主张通过跨学科的、非线性的和流动鲜活的综合课程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中,学习现实生活世界所需的知识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