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3
xredued04
26.C【解析】4~5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了手眼协调的动作,即看见东西能抓住它,也就是说眼睛控制手的活动,并把手准确地伸向物体所在的方位,可以作为婴幼儿手眼协调的重要标志。
27.C【解析】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表现了听觉,“会去找妈妈”与视觉有关。
28.B【解析】“童言无忌”符合儿童年龄的特征。
29.B【解析】重复连锁动作是半岁到一周岁婴儿的身体动作迅速发展的表现之一。
30.B【解析】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表明儿童心理具备了以下特点: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活动;有了自我意识。
31.D【解析】幼儿中期(4~5岁)心理发展的特征: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逐渐具有一定的规则性;独立组织游戏活动。
32.B【解析】幼儿晚期(5~6岁)心理发展的特征:学习的兴趣开始提高;抽象思维开始萌芽;个性初具雏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33.B 【解析】由于幼儿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辨别对方的左右比较困难。所以,教师面对幼儿做示范动作时,要做“镜面示范”,如要对面站立的儿童举起右手, 教师自己要举起左手;或者举出具体的事物说明,如说“伸出拿匙的那只手”,不要生硬地说“左右”,避免引起混乱。
34.C【解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
35.B【解析】人的生长发育的第一个突增期是在2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是青春发育期,以后增长速度减慢,直至发育成熟。
36.A【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近远规律是指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肩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37.C【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整体动作发展到局部动作;从上部动作发展到下部动作;从粗大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从中央部分动作发展到边缘部分动作;从无意动作发展到有意动作。
38.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无有规律(从无意到有意)。
39.A【解析】儿童的直立行走是在无意动作基础上产生的,但是有有意动作的成分;儿童身体动作发展的趋势是抬头、翻身、坐、爬、行走。
40.C【解析】大小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如走、跑、跳、踢、走平衡等,而后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玩积木、翻书、穿珠子等。
41.D【解析】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性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这种儿童动作发展的趋势称为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42.C【解析】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华生和斯金纳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格塞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在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水平之前,训练儿童去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效果是欠佳的,学习依赖于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
43.D【解析】格塞尔认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而学习只是对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
44.A【解析】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45.C【解析】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低级、最简单的因素,包括以性为中心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之后的各种欲望。
46.C【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所以其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47.B【解析】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婴儿期(0~1.5岁)面临的基本冲突是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48.A【解析】霍尔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吴伟士和施太伦是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
49.B【解析】高尔顿和格塞尔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吴伟士是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