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3
xredued04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最 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 态。这一概念是由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即学生独立活动时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 展水平,即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要求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 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他们仍处于正在发展的过程。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而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 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2.【参考答案】
(1)从简单到复杂。①从不齐全到齐全,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在出生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齐备无缺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逐渐齐全的;②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而不是分化的,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暖昧到分化和明确。
(2)从具体到抽象。幼儿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在整个幼儿阶段,一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并不明显,但到5~6岁时,幼儿开始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如能根据概念对事物进行一定的分类。
(3) 从被动到主动。①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的活动,完全是无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 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②从主动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早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 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儿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
3.【参考答案】
(1)从上至下(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上肢动作发展早于下肢动作。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2)由近而远(近远规律)。儿童的动作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的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
(3)由粗到细(大小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粗大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即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跳、踢、走平衡等。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玩积木、翻书、穿珠子等。
(4)从无意到有意(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幼儿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5)由整体到局部(由整体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性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4.【参考答案】
1~3岁儿童处于幼儿前期,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这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具体特征表现在:
(1)学会直立行走;
(2)开始使用工具;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4)自我意识开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