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31
xredued04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张 老师在教“二元一次方程”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与该单元相关的一书。经 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还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张老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 使全班提前四课时完成了“二元一次方程”单元的教学任务。
问题:请指出上面案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了什么教学原则,并做简要解释。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老师是一位体育教师,他在讲授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时,首先讲解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要领,然后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学生:“什么样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 ”
同学们齐声回答:“圆的东西。”教师又进一步问:“既然圆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你们能不能在做这个动作时把身体变圆一点呢?下面我示范一次,你们要认真看。”然后,李老师请学生们按照要求进行分组训练,很快,全班学生便掌握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
问题:李老师主要运用了哪四个教学方法?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根 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交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有 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老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 后退一步;冉有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
问题:孔子向学生施教的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4.(2013年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片断
王老师问:词的上阕重在写景,而下阕引用了周瑜这个人物,有何用意?
学生甲:苏轼在上阕已经提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塑造周瑜这一形象是为了照应上阕,因为周瑜就是一个英雄豪杰。另外,把周瑜这一英雄豪杰与自己做对比,“早生华发”与“人生如梦”可看出是苏轼对自己的哀叹。
学生乙:我读过周瑜的传记,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是他娶小乔十年以后的事,而词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也许是为了显示周瑜的年轻,与苏轼的“早生华发”相对比。后面“羽扇纶巾,樯橹间灰飞烟灭”则是写出了周瑜儒雅的打扮,从容的姿态与功业之大,而苏轼却功业无期。
王老师:两位同学的发言把周瑜这个人物形象在这首词中的作用分析得比较完整,那么我们学过杜牧的《赤壁》,大家还记得吗?
学生:记得!
王老师:好,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王老师:杜牧在这首诗中强调赤壁之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东风。
王老师:为什么同样是写赤壁之战,战争的关键却不同呢?是不是有位作者搞错了呢?
学生丙:我认为他们没有搞错,苏轼塑造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主要写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作用,是为了用周瑜的年轻有为与自己的光阴虚度、壮志未酬做比较。杜牧的诗却把赤壁之战的关键归于东风,假设没有东风之力,周瑜将会一败涂地,可能是突出他自己的雄才伟略吧。
王 老师:的确是这样。苏轼的词与杜牧的诗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思想,他们所要歌咏的史实内容的不同,是因为他们要表达自己不同的抱负。苏轼要借用周瑜来抒发自 己有志报国但是壮志未酬的感慨。杜牧有经时济世之才,通晓兵法军事,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感史伤怀,把赤壁之战的功绩归于东风是为了抒 发自己的怀才不遇。
问题:
(1)这个教学片断主要体现了哪条教学原则?
(2)贯彻该原则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