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知识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保教知识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学前教育原理》章节习题:教育与幼儿教育

2015-09-03 xredued04


三、论述题
1.【参考答案】
(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①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的大小,因此也就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
②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人口质量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间接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对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的影响。
③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人口的社会结构影响教育的分配;职业结构影响教育需求和学校类别;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
(2)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①控制人口数量;
②改善人口质量;
③完善人口结构。
2.【参考答案】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意味着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3)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 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等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师要看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
(5)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可变性。人的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是指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或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身心发展的水平 可能不一样。教师要在看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稳定性的同时也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
(6)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是指机体的某一方面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7)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人的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以及自身的主观性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差异性。
3.【参考答案】
幼儿园的保教目标:实行保教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具体表现在: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使幼儿萌发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4.【参考答案】
(1)促进幼儿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一方面,幼儿的身体正在迅速发育,幼儿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力量,并在不断活动中显现这种力量。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身体还极不成熟,动作发展还不协调,自我保护能力还很差,易受疾病、事故的伤害。
(2)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大脑与智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幼儿大脑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对智力的影响特别大。
若在这一时期内,对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智力水平会得到明显提高。
(3)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幼儿时期,幼儿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他们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教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因此,幼儿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4)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3岁左右的幼儿,开始产生性别意识,这是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幼儿能够正确将自己的性别与社会要求的性别角色对应起来,他们的性心理就能够正常发展。
(5) 培育美感,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由于幼儿思维、情感的特点,他们喜欢用形象、声音、色彩、身体动作等来思考和表达。从这一特点出发,幼儿教育以美熏 陶、感染幼儿,满足其爱美的天性,萌发其美感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发展他们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6)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适应学校生活做准备。幼儿教育是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而不是偏重某个方面诸如智力的发展这样的片面教育。
5.【参考答案】
(1)“泛爱”主义的教育主张
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他提出“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论其贫富贵贱,都应该进学校”,这就是其泛爱主义的教育主张,这也构成了其普及教育论的基础。
(2)幼儿教育思想
① 夸美纽斯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四级学制。第一级是婴幼儿期(0~6岁),儿童在“母亲的膝前”即母育学校接受教育。《母育学校》是历史上 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成为一所学校,孩子的母亲便是主要教师。
②他还编写了《世界图解》指导儿童学习,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幼儿教育主张对于西方幼儿教育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3)教学基本理论
①夸美纽斯坚持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要求教育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的客观规律。他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教学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和主动性的原则等。
②夸美纽斯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学校教育应当实行班级授课制的人。班级授课制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对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重大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