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3
xredued04
50.B【解析】应该从幼儿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幼儿教育,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行为,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
51.A【解析】社会性的核心内容是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人际交往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
52.D【解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3.C【解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54.B【解析】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包括社会生活环境、儿童日常生活环境和移情。其中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55.B【解析】主观地希望被认可,是自尊心发展的表现;而自信更多的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56.C【解析】1岁左右幼儿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两岁左右幼儿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等。从频率上看,4岁之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4岁最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
57.D【解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58.B【解析】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包括父母的惩罚、榜样、强化和挫折等,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59.A【解析】对攻击型儿童来讲,惩罚会加重其攻击行为,因此惩罚对于攻击型儿童来说不是有效的手段。
60.C【解析】形成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独生子女家庭中典型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和过分保护。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稳定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3)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这是因为不同的遗传、家庭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4)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中,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的社会性是个性最本质的属性。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也离不开生物因素。
(5)功能性。个性决定个体的生活方式及身心状态,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2.【参考答案】
(1)遗传因素。遗传是个性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遗传因素对个性的作用程度因个性特征的不同而异。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对个性具有极大的塑造力,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个性特征的形成,不同教养方式对个性差异构成的影响不同。
(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生活的体验影响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校风影响个性的形成;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个性形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个性特征,使其成员的个性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
(5)早期童年经验。个性发展也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个性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个性;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个性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