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0
xredued04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学习具有由经验引起、由反复练习导致行为变化的特点。虫子飞进眼睛引起的眨眼是反射作用;走神和喝完咖啡精神好是由于疲劳、药物因素引起的行为变化;动物也存在学习。
2.D【解析】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3.C【解析】态度表现为个体对人、对事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4.C【解析】加涅按照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分类,其中的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5.B【解析1A选项是按照学习主体的划分;C选项是按照学习时的意识水平划分;D选项是按学习内容的划分。
6.D【解析】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
7.C【解析】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属于本能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射。
8.A【解析】效果律是桑戴克提出的学习需要遵循的三原则之一。
9.C【解析】刺激的泛化是指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够诱发条件反应。
10.D【解析】刺激的分化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能促使个体在不同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
11.D【解析】刺激分化与泛化互补,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映,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
12.B【解析】华生是早期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把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组织起来,形成一定联系的过程。
13.A【解析】桑戴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14.C【解析】桑戴克根据“猫出笼实验”,提出了尝试一错误说,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此,桑戴克的尝试错误说又被称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5.A【解析】准备律可以看作尝试错误说的动机原则。个体是否会对刺激做出反应,或者说是否会发生刺激一反应的联结,与个体事先是否处于准备状态有关。
16.C【解析】如果在某种情境中,行为产生了一个满意的结果,那么类似情境中,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这个规律叫作效果律。
17.B【解析】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18.A【解析】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如膝跳反射、打喷嚏等无条件反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19.C【解析】孩子哭闹属于不好的行为,母亲呈现令孩子厌恶的刺激来抑制这种行为,属于惩罚。
20.D【解析】为了塑造良好的行为,可以采用正强化的方式鼓励个体行为,即在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21.C【解析】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2.B【解析】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的关键区别在于厌恶刺激是否已经发生。题中小王已经被雨水淋到,属于逃避条件作用。
23.B【解析】班杜拉将观察学习总结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24.D【解析】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榜样常常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才能受到众人的关注,与个体和榜样的关系无关。
25.C【解析】警示教育是观察者通过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属于替代强化。
26.A【解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突袭会导致学生头脑中形成负性反馈意见,不利于学习的进行。根据准备律的原则,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
27.D【解析】消退是一种无强化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8.C【解析】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学生对几乎所有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29.B【解析】苛勒曾在1913—1917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戴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30.C【解析】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31.B【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从而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32.A【解析】布鲁纳认为获得新知识后,还要对它进行转化,运用各种方法将它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应新任务。同时,还要对知识转化进行检查,即评价。
33.C【解析】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34.A【解析】布鲁纳认为,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35.C【解析】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符号表象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
36.B【解析】题干是对意义学习概念的表述。
37.A【解析】先行组织者策略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38.B【解析】加涅认为,学习是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学习不是刺激一反应的一种简单联结。他是公认的将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人物。
39.B【解析】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40.A【解析】托尔曼认为行为不是受行为的直接结果支配,而是受预期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支配。
41.B【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42.A【解析】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人本主义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43.A【解析】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44.A【解析】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45.D【解析】探究学习是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46.B【解析】支架式教学的特点是提供外部支持,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学生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完全撤去支架。
47.B【解析】情境教学是指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8.D【解析】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取向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49.C【解析】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当将其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