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章节习题:学习理论

2015-10-20 xredued04


二、辨析题
1.错误。
【解析】学习引起的变化是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生理成熟、疲劳、药物等因素也可以引起行为变化,所以,并不是人的任何行为的变化都是学习引起的。
2.正确。
【解析】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分化则能促使人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3.正确。
【解析】桑戴克用尝试一错误理论概括所有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和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抹杀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其根本错误在于认为情境与反应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中介,这是一种简单化的机械主义的观点。
4.错误。
【解析】斯金纳认为能够减弱行为或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作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5.正确。
【解 析】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无论是 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在于增加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塑造行为的目的,而消退则不然。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 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6.错误。
【解析】观察学习主要是一种认知活动,人们并不是把学到的每件事都表现出来。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预期结果好,就愿意表现出来;如果预期将会受到惩罚,就不会将学习的结果表现出来。
7.正确。
【解析】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并及时给予强化,使学生最终掌握所学的知识。程序教学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运用于教学的典范。
8.正确。
【解 析】根据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教学规定适当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学生知道结果应恰好在评估自己作业的那个时刻。知道结果过早, 易使学生慌乱,从而阻碍其探究活动的进行;知道结果太晚,易使学生失去受帮助的机会,甚至有可能接受不了正确的信息。
9.错误。
【解析】奥苏贝尔认为,不能错误地认为接受学习就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的。无论接受还是发现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进行了联系。
10.错误。
【解 析】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 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 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

1 2 3 4 5 6 7 8 9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