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知识知识与能力

咨询热线:02583689966

首页> 知识能力题库> 保教知识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学前儿童发展》章节习题:幼儿的认知发展

2015-09-03 xredued04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D【解析】“这儿有个苹果”体现个体的感知觉。“真香!”体现的是想象。“我要吃!”体现的是需要。“这是什么?”体现的是思维。
3.C【解析】婴儿刚出生时各项感觉能力都很弱,只有味觉是最为发达的感觉。
4.C【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5.D【解析】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知觉看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漫画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人可以从整体上去认识这幅漫画,把握一个人的特征,属于整体性的体现。
6.A【解析】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亮度恒常、颜色恒常。虽然时间条件发生了变化,但知觉对象——国旗的颜色并没有发生变化。这属于知觉恒常性的体现。
7.C【解析】感觉的强调和夸张是5~8岁儿童意象表现期儿童绘画的特点之一,儿童绘画是自己所感、所知,因此常把外界给自己的强烈感受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来。
8.D【解析】新生儿喜欢听人说话,尤其喜欢听自己母亲的声音,他们还喜欢听高音调的声音。新生儿不喜欢听嘈杂的声音。
9.C【解析】婴幼儿的触觉主要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婴儿在地上捡东西往嘴里送是其通过口腔探索认识世界的行为。
10.A【解析】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的名称结合起来。
11.C【解析】幼儿的观察比较模糊,细致性不强。通常他们只看到事物的大概轮廓就提出结论,不再深入。
12.B【解析】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不一会就不觉得冷了,这说明在温度刺激持续作用下,人对温度的感受性发生了变化,属于适应现象。
13.A【解析】本题考查感觉对比的概念,容易与感觉适应概念混淆。
14.B【解析】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差,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掌握的熟练动作少,3岁幼儿自己活动时,来不及关心别人,所以只能单独玩。
15.B【解析】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16.A【解析】儿童在这一刻出现的心理活动是对漂亮玩具的指向和集中,因此,心理现象为注意。
17.A【解析】教师通过声音的变化,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属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18.B【解析】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一般而言,小班幼儿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3~5分钟。
19.C【解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的注意能保持3~5分钟左右,4岁幼儿的注意能保持10分钟左右,5~6岁幼儿的注意能保持15分钟左右。
20.D【解析】婴儿注意选择性对象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选择性注意范围的扩大,注意的事物日益增加;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复杂化,即从更多注意简单事物发展到更多注意较复杂的事物。
21. B【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从事一项活动能够善始善终说明注意的稳定性好。
22.A【解析】学生开小差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属于注意的分散。
23.A【解析】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24.B【解析】无意注意是指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有意注意指有目的、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突然飞来一只小鸟,去看小鸟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25.C【解析】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相关推荐 更多

热门活动